笔耕青海,石榴花开映江源

青统宣

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岁月长河,逐浪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远流长,流经之地有了花朵芬芳、有了草甸无垠、有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根脉记忆。仰望大山,巍巍昆仑、挺拔祁连直插云霄,民族根脉,苍劲挺拔,目光所及尽是远古的传奇、是巅峰的激励、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最为厚重的印迹。笔耕青海这片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高天厚土,朴实与华丽的表达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海的深厚历史底蕴,各民族大团结坚实的现实基础,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丰富实践积淀。

起笔古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出昆仑”“赫赫我祖,来自昆仑”等古籍记载,昆仑文化、西王母等神话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张力,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共同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早期写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历史基础。三江之源,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中华儿女,中华民族得以生息传承五千年。河湟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点燃了青海文明的曙光,发展形成的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彩陶艺术。喇家遗址揭示了青海地区史前社会文明的进程。诺木洪文化揭示了亦农亦牧文化体系的特质。这些不间断的历史文化链条,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奠定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根基。特别是,青海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中原儒释道文化等交汇互融,既有对本民族固有文化传承,又有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纳借鉴,多元文化在交相辉映中美美与共,造就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共同体。

青海古为西羌地,史有苏毗、党项、白兰、鲜卑、阿夏、吐谷浑、吐蕃、西夏等数十个古代部族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古代部族迁移中,青海古羌人逐渐融入各民族,经过征战往来、经贸交流、生产生活联系以及联姻通婚等,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现出谁也离不开谁的“青海特点”。在这片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沃土上,青海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共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悠久、代代传承。历史的洗礼使各民族深刻认识到,只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凝聚、才能强大。历史上青海各族群众通过戍边卫国、朝贡觐见、供奉皇帝万岁牌、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等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近代以来各族群众坚决反对封建军阀压迫,支持红军长征,投身抗击外敌侵略,为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捐飞机大炮,积极投身西藏和平解放的伟大事业,积极参与修筑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支持“两弹一星”研制等重大国家战略,体现了高度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形成了心向中华、维护国家利益的“青海传统”。

执笔当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施了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青海的民族关系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届青海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下,通过连续多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已伴随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转化为生产生活日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断铸牢与巩固,如今的青海已成为各族群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生乐居的幸福家园。

在青海,“青绣”“青海拉面”等民族产业迅速崛起,为地方经济增长持续作出积极贡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各民族间血脉相连,不同民族交错杂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各民族间联姻通婚,形成了各民族间相互嵌入式生产生活的格局。各民族间经济互补、互助合作、交流开放,“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一碗拉面,彰显了青海各民族群众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是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更多的农牧民群众接受了现代教育、科技教育,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健康传承和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而今,青海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重要载体,坚持不懈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了青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确保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用发挥,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积累了具有普遍意义且特色鲜明的“青海经验”。

笔耕不辍: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自古就是多民族互助共生、和谐相融的热土,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9.47%,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的省和全国民族工作大省,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典型地区。

长期以来,青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自2020年全面开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以来,对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的重大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殷殷嘱托,主动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责任,立足特殊省情实际,建立省委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的青海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创新党委统揽创建工作机制,高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省部共建、动态管理、第三方评估、专项奖补等五项机制。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奋斗,在全国率先成为所有市州和93%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打造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示范作用。

全省经济社会和民生水平逐年攀升,各族群众发自内心热爱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共产党;用心用情用力守护“中华水塔”,担负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使命,保护好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观念家喻户晓,“生态报国”、民族团结深入人心,成为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总之,青海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生动的现实故事、有鲜活的实践经验,共同性、一致性始终是主旋律,多元丰富、包容并蓄是鲜明特征。

笔下生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底坚如磐石

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务工人员、学生、宗教界等不同群体开展“滴灌”教育,连续42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针对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整合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资源,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组建专家智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扎实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打造热贡艺术、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推出《我住江之头》《意卓拉姆》《一江清水向东流》《雪豹》等一大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精品力作,《雪山大地》《荒原上》等文学作品在文艺界产生深远影响。全面保护利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红军沟、西路军纪念馆等革命遗址,升级打造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建成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并面向全国开展教育培训,面向省内外宣传阐释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大力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发布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推进建设主题公园,着力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先后推出“时代楷模”尕布龙、“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等169名先进典型。

依托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等重大战略,整合资金、力量、项目和政策,加强涉藏州县的产业发展、城乡建设、脱贫攻坚和教育卫生等事业,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印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的实施意见》,依托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全面推动基层干部、青少年、各族群众等走出青海、融入全国。加快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23.46万少数民族群众市民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推动边远山区20万各族群众进城定居生活。大力支持“拉面经济”和“青绣产业”发展,鼓励支持22万各族群众走出去创业致富,在全国279个城市及境外开办3.3万余家拉面店,年均营业收入130多亿元,与48个流入地省市县建立服务管理协作机制,设立119个办事机构,引导“拉面人”争做促进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力军。连续举办各族群众参与的全省刺绣大赛,30万各族妇女巧手脱贫,为各族群众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释放政策红利、搭桥铺路、提供平台。推动与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改善人才引进、招商引资、创业务工等政策和环境,实施“昆仑英才”人才计划和组团式校园引才活动,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8000人,2200名专业人才来青工作,吸引41万各族群众来青投资开发、经商创业和务工就业。

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区民族工作模式,创新打造38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组织各族群众同过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共治和谐社区环境、共建温馨邻里关系、共创幸福生活,构建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

落笔展望:大美青海有自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作示范

万山同祖、三江同源,一部昆仑神话是华夏儿女传颂至今的文化饕餮,三江之水孕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在青海大地上,各族群众既是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缔造者,也是事业发展的亲历见证者,岁月更迭、沧海桑田,历经多年矢志不渝地追求与奋斗,汇聚成为青海各族儿女大团结这张“金名片”。

而今,已“起跑”千年的青海民族团结事业,正满怀激情地“领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从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战天斗地的“两路”精神到为国立威的“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创业的青藏铁路精神、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精神,构筑起了一脉相承的具有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精神谱系,为我们“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作风,做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更高起点,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文化认同促进“五个认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儿女的普遍共识、新青海发展进步的时代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