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多杰才让给犏牛喂饲草。本报记者 栾雨嘉 摄

本报记者 栾雨嘉

4月29日,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加吾乡,还未见吉仓村,已先闻其“牛”。

时值暮春,同仁山野苍峦叠翠、郁郁葱葱,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舞动着一群群可爱的高原精灵。走进吉仓村犏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三五成群的犏牛悠哉悠哉咀嚼着青食,时而休憩踱步、时而追逐嬉戏,一幅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走进宽敞气派的牛舍,牛儿欢快的“哞哞”声此起彼伏。每天早上六时,合作社理事长多杰才让和员工都会准时起床,雷打不动地给犏牛投喂饲草清水、清理粪便、打扫牛舍,然后拿着红色小桶给母牛挤奶。当日早上七时,多杰才让提着散发醇厚乳香的小桶快步走出牛舍,准备把新鲜牛奶送往收购地,他的脸上写满了收获的喜悦。

多杰才让曾主要养殖牦牛,由于会经营比较有生意头脑,他很快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吉仓村属于半农半牧地区,当地村民主要靠挖虫草为生,收入比较单一而且不稳定。由于草场资源丰富,村民们的致富意愿也比较强烈,于是,有着较为丰富养殖经验的多杰才让便成立了合作社,带动23名脱贫户一起走上了依靠养殖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道路。

在牧区,常见的有野血牦牛、西门塔尔牛、黄牛、犏牛等牛品种,犏牛由黄牛和牦牛杂交而成。谈起选择养殖犏牛的原因,多杰才让侃侃而谈,“我们这里有优质的天然草场,大部分牧民接受过较好的技能培训,养殖技术相对成熟。同时,犏牛相比牦牛产奶量大,平均一头牦牛的产奶量在1公斤,而犏牛产奶量可达到2.5公斤。”

多年的销售经验让多杰才让谙熟市场的需求,犏牛奶比牦牛奶脂肪含量低,对一些患有疾病的人来说比较友好。多杰才让懂得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性,认为在清一色的牦牛奶市场中,犏牛奶也自有它的受众群体。除了销售犏牛乳制品,他还会出售公牛牛犊。犏牛繁育周期短、出栏快,平时,一头牛犊市场价格在4000元至5000元,可以很快见到效益。

窥一斑而知豹。多杰才让的合作社是同仁市着力下好畜牧业发展“大棋局”的一个缩影。

在同仁市众多犏牛养殖基地中,作为资源优势名列前茅的加吾乡,抢抓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发展势头,成功实施了全市“3545”(建设3个1000头规模养殖基地、5个500头规模养殖基地、45个200头规模养殖基地)万头犏牛基地建设任务。

去年,多杰才让的合作社还传来一个好消息,合作社在同仁市畜牧兽医站指导下,通过牦牛人工授精培育技术,将娟姗公牛与牦牛杂交,成功孕育出了新品种“娟姗犏牛”。“你看!那个活蹦乱跳、头上有个爱心形状的就是‘娟姗犏牛’,这是今天早晨刚出生的呢!”多杰才让的语气中充满亲昵与爱怜。

“娟姗犏牛”被誉为“牛中贵族”,是著名的珍稀奶牛品种,虽说出生体重重,整个块头大,但头小易出生,牛犊成活率高。一头“娟姗犏牛”每天的产奶量在10公斤左右,比犏牛产奶量还要高4倍左右。另外,“娟姗犏牛”牛犊市场价格可以卖到一万元,更具经济价值。因此,它的落户繁育,让多杰才让喜不自胜。

“不断学习新技术,逐渐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加快‘犏牛’‘娟姗犏牛’良种培育,合作社才会有发展、有出路,合作社里吸纳的脱贫户日子才会更好。”多杰才让说。

一座座集储草、饲喂、隔离、挤奶、育种、消毒为一体的厂房拔地而起,一项项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取得突破与发展,一个个适应现代畜牧业养殖生产体系的逐步完善……同仁市加吾乡着力加强“娟姗犏牛”品牌建设,全力打造“中国犏牛之乡”的步伐势如破竹。

在以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不断推动“同仁犏牛”保种产业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同仁昂首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