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一亩三分地 走出致富新路子

田间地头宣讲忙。本报记者 王晶 摄

本报记者 王 晶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3月25日上午,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纪委书记赵海珍在陈家庄村宣讲中央一号文件。

“搁我们村那就是种植蔬菜呀,今年我准备种2公顷甘蓝,去年政府每亩地免费发放了97.5公斤有机肥、营养液等农资,为我们节省了不少钱。现场还有技术人员指导施肥,我们种地省心还增收。”陈家庄村村民薛长珍笑着说。

春风拂面,万象更新。随着赵海珍的脚步,走进陈家庄村育苗基地,22座育苗大棚依次排开,棚内一片生机盎然,村民们正在栽培、管理各种菜苗。

“这是今年搭的新棚,主要育苗甘蓝、红笋等蔬菜,自己育苗,种着放心成本还低。按去年的收入算,一亩地能挣4000多元,农闲时还能外出打零工,一年收入近10万元。”陈家庄村村民陈仲元说。

“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正值育苗生长关键期,要做好除草和防虫工作,土壤保持湿润,切记不要过多浇水……”育苗大棚里,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忠金叮嘱,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科学运筹肥水、预防“倒春寒”、综合防治病虫害,为争取今年蔬菜丰收搭好架子。

陈忠金是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大通忠金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他的经营下,全村33.33公顷土地被打理得有声有色。

“我们村种植蔬菜已经有40多年历史,现在全村一半以上村民从事蔬菜种植,33.3多公顷土地中有20公顷种植西芹、萝卜、大白菜等露天蔬菜,主要销往省内各地和西安市场,2023年村里的蔬菜产值达到150多万元。”陈忠金高兴地说。

这两年,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陈家庄村育苗基地选育出甘蓝、西芹、红笋等7、8个品种菜苗,优良的品质使这里的菜苗在周围村落间渐渐有了名气。“今年预计育苗120万株,除了村民自己种,也销往隔壁村县,总体前景不错。”陈忠金说。

“种菜是门大学问。”说起蔬菜种植,陈忠金可是把好手。早在2013年,通过参加农技种植培训,陈忠金便获得新型职业农民中级证书。2015年,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后,流转6.66公顷土地开启蔬菜种植之路。“从2019年起,我跟随青海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到山东、四川、浙江等地专门学习蔬菜种植以及经营管理,希望在充分利用高原独特冷凉气候条件优势的基础上,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陈忠金说。

“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从群众家门口到田间地头,一次次暖心的政策解读,让村民们致富信心满满。“咱们得把村里的蔬菜品牌做起来,让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咱陈家庄产的菜。”“让农技进村,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大伙你一言我一语中,陈家庄村的产业致富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群众想的事,就是我们要干的事。接下来,我们想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形式流转全村土地,由专人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陈忠金说,“只有让钱袋子鼓起来,老百姓才会信任咱们,只要勤快点、不怕累,日子就会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