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理论特刊 PDF 上一版

生成式AI为学校教育智能化赋能

孙语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教育资源供给、教育方式及教育管理模式。其中,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数字媒介,成为学校教育数字化创新的新动力。如以OpenAI近年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Sora等为代表,持续赋能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具体而言,生成式AI赋能学校教育智能化发展可以从学校教育资源智能化、教育管理智能化、教育设计智能化、学习路径智能化四个方面展开。

教育资源智能化。教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指一切和教育活动有关的资源;狭义的教育资源则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笔者的阐述从狭义的教育资源入手。在人力资源方面,ChatGPT作为智能助手,可协助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生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框架;在物力资源方面,生成式AI可以为教学提供智能化技术,通过大数据算法整合教学资源,教师、学生与AI实时互动涌现知识流,增强学生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优化教学相长效果;在财力资源方面,生成式AI可以提供免费的数字资源,优化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教育管理智能化。教育管理智能化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先进技术提升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为教育改革注入新活力。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指各大教育单位对学生在校的管理活动,一般包括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生成式AI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探寻教育规律,方便管理者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方法。学校教育管理的主体是教师,他们则可以利用AI分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个性化分析,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教育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教育设计智能化。教育设计智能化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一环。教育设计从微观上指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的设计。智能化的教育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生成式AI赋能教育设计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创新。一是创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往往依赖课本材料,内容相对单一且缺乏吸引力。ChatGPT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大数据对课程内容进行搜集、分类和整理;区别于单纯的课本讲述,Sora则可以将课本中的文字材料生成视频,化静为动,增强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课堂更具生命力。二是创新教学形式。ChatGPT可以设计在线游戏,将学习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学生通过虚拟角色扮演,可以学习文化、了解人物,且可利用数学推理破案,练习数学逻辑,进而增强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ChatGPT可以实时收集学习数据与反馈信息,协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推动“实践-改进-再实践”持续深化。三是创新教学方法。ChatGPT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估课程所使用过的教学方法,选出最优解,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路径智能化。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生成式AI作为强大的认识工具,可以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到课后复习,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课前预习方面,生成式AI如同一位智慧“引路人”。学生可通过Sora生成与本课程匹配的视频,直观化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课前预习效率。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就能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认知,进入课堂时可以更加专注于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课中学习方面,生成式AI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推车手”。学生可以通过ChatGPT及时进行疑难解答,避免出现课程跟不上、“听天书”等现象。课后复习方面,生成式AI又成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服务员”。学生可以利用ChatGPT辅助跟进,通过互动交流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ChatGPT还可以通过模拟测试题、场景化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使学习成果得到真正的提升;可制作知识框架,将知识完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综上所述,生成式AI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教育资源智能化、教育管理智能化、教育设计智能化以及学习路径智能化,共同勾勒出了未来教育的崭新蓝图,推动着教育改革创新,使学校教育不断向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同时,生成式AI赋能学校教育智能化发展,打破了学科边界,跨学科学习成为“新潮流”,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推动多种教育模式创新性融合发展,搭建终身学习的稳固桥梁,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的引导、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在使用AI时更加注重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与人为善的精神品质,构建AI背景下健康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要将生成式AI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结合,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莫让技术束缚了教育。

〔作者:孙语聪,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本文系青海省媒体融合技术与传播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Al智能赋能青海融媒体智能传播升维路径研究”(课题编号:YB20240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