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心中贴心人

为村里老人发放生活物品。通讯员 白颖 供图

本报记者 陶 然 通讯员 白 颖

“叔叔阿姨们,今天中午老年食堂做了熬饭,大家一会过来吃啊,路上走的时候小心点,注意安全……”

又是一个平常的星期四,莫丰功在群里发着语音,不一会儿,老人们三三两两赶到老年食堂落座。“看着老人们吃得很满足,我心里也热乎乎的。”莫丰功说。

莫丰功是西宁市委党校后勤管理部主任,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东沟村的驻村第一书记,2023年6月19日,来村里报到的第一天,他就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挨家挨户拉家常,倾听群众心声。莫丰功了解到村里多数青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多,吃饭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先后6次召开村“两委”会议,采用村干部补贴一点、群众承担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运营方式,于当年8月就运行起老年露天食堂,每周二、四定期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就餐服务,目前已有60多名老人到食堂就餐。

正在吃饭的张婶告诉记者,老年食堂不仅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而且大家吃的菜还是莫书记和村干部亲手种的。

说起种菜,记者在村里的温室大棚见到了莫丰功,他正挽着裤脚,戴着草帽,料理菜畦里的萝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莫丰功说:“为了解决食堂运行经费短缺的问题,今年4月,我和驻村工作队联系到爱心人士捐助了温室大棚,村干部主动挪出自家耕地,我也在村里租了耕地,分别种上土豆、小麦、油菜等,补贴到老年食堂,从源头节省开支。”

自从莫丰功和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生活发生变化的不止村里的老人,还有王桂兰一家。

王桂兰家中原有4口人,两个孩子均为智力二级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王桂兰需要长期照看孩子,仅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不幸的是,2023年丈夫和大儿子因意外相继去世,没有了经济来源,王桂兰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莫丰功了解情况后,多次与医院、殡仪馆沟通减免部分费用,还经常和工作队一起去王桂兰家探望,整修院子、出租耕地、提供蔬菜……帮助解决了不少困难。

“莫书记真是好人啊,要不是他和村干部的帮助,我都不知道怎么坚持下来,冬至的时候他们还给我们娘俩送来了饺子。”说着,王桂兰的眼泪夺眶而出。

莫丰功抓住群众工作方法的“牛鼻子”,经常挤出时间走家入户,第一时间帮助村民解决困难。

村里的事情千头万绪,大大小小都牵动着莫丰功的心,村民得了大病,他主动打电话询问病情,协调落实救助政策;邻里之间发生矛盾,他第一时间赶去调解;脱贫户外出务工,把家里的事情托靠给他,他及时关注跟进落实……接不完的电话,忙不完的事务,有时忙到深夜他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晚饭,便独自回到办公室泡上一碗方便面。

东沟村的变化,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得益于第一书记驻村,村里相继实施的高原美丽乡村、道路硬化等项目。如今,走进东沟村,石凳参差错落,砖瓦摆放有序,草木萌发生机,污水沟成了清水塘、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杂树迁移撒了花草籽,村民个个为村容村貌竖起大拇指。

“路灯亮了,村路好走了。道路两旁种上了各式各样的花草苗木。”

“西宁市委党校、西宁成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单位,给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送来了16万元的爱心礼包、生活用品。”

说起工作队情况时,村民汪家礼、赵得莲等对驻村第一书记莫丰功赞不绝口。

“从决定要来驻村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自己当成了东沟村的一员,要尽最大努力为大家办实事,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莫丰功相信,东沟村的致富道路会越来越宽阔,村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