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绿染沙珠玉

本报记者 叶文娟

沙珠玉,无珠更无玉。光秃秃的沙丘和漫天黄土,几乎是每一个沙珠玉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沙珠玉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是共和盆地典型的荒漠化受危害地区,素有“风库”之称,被当地人称为“风窝窝”“沙窝窝”“穷窝窝”。

作为青海省防沙治沙重点区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经过6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沙珠玉从黄沙瀚漠到绿野盈洲,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前往沙珠玉乡的路上,远远就能望见一片片“绿海”。走进上卡力岗村,宛如走进城市的林荫大道,路旁高大的白杨树排列整齐,葱郁成林。放眼望去,村落间、农田里防护林网相互交织,满眼翠绿。

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村民旦正老人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说起过去的风沙危害,至今还历历在目。“以前一刮大风黄沙遮天蔽日,自家的大门都会被沙子掩埋,放牧的时候遇到沙尘天气,牛羊走丢是常事,家里吃饭的时候也经常是饭拌着沙子。”旦正说。

由于环境恶劣,沙珠玉乡一度积贫积弱。全乡1887户农牧民中,366户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战风沙、斗贫困,沙珠玉乡群众一路坚持,治沙成效逐年显现。共和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林草项目办副主任华旦尖措告诉记者,目前全乡已建成乔木(杨树)林带297条、灌木林带34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田防护林网和灌溉渠系。

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展陈馆内两张图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张是我父亲那一代人植树造林的场景,第二张图中的这棵小树已经长大,下面的草木也比较茂盛了……”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副站长赵雪彬介绍。

作为第三代治沙人,从小时候起赵雪彬的爷爷和父亲就带着他在这片沙漠里育苗管护和造林,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赵雪彬大学毕业后就回到沙珠玉从事防沙治沙工作。

“我们利用科技手段为‘三北’防沙治沙推广了乔灌草结合的固沙模式,积极引进新型固沙材料,通过点撒或条播,栽植了柠条、沙蒿、乌柳等防沙植物,综合治理流动沙丘,原来沙化定级比较严重的沙丘森林覆盖度从当初的12%,达到了目前的90%。”赵雪彬说。

如今,经过几代科研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摸清了本地区荒漠化的发生机制、风沙运动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危害方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高原荒漠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模式和经验。

站在上卡力岗村南山坡上放眼望去,曾经流动的沙丘已长满植被,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自“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海南州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以草方格+锁边林+光伏板+生态治理齐头并进的方式,依托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组织实施生态治理目标,力争到2030年全面打赢塔拉滩沙地歼灭战。与此同时,海南州充分利用塔拉滩占地345平方公里并网装机1038万千瓦的光伏园区,积极开展人工造林、沙化土地治理及板下草原修复,累计治理园区及周边沙化土地2.78万公顷,建成园区防风林带134公里416.67公顷。

通过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多种治理措施,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的速率明显减缓,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州沙化土地减少1.49万公顷,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的目标。

如今的沙珠玉,已建成万亩沙漠绿洲,试验区森林资源逐年扩大,沙化面积逐步缩小。六十余载众志成城、坚韧不拔,让昔日的黄沙土成为今日的绿色屏障,天更蓝了水更绿了,沙珠玉真正做到了沙退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