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昂赛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清理垃圾,守护环境。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雪豹。昂赛乡政府供图

本报记者 程宦宁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环境优美,野生动物种群丰富,是雪豹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它有个响当当的名字——“中国雪豹之乡”。

2016年3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昂赛乡被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

在青海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建设中,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澜沧江源园区开始实施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制度,昂赛乡1516名牧民从放牧者变为了管护者,成为建设国家公园的主力军。

当时30岁的昂赛乡年都村一社牧民尕玛丁增,是最早一批享受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红利的生态管护员。此前,他和家人跟大部分牧民一样,主要靠放牧和挖虫草为生,如今,尕玛丁增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一个月1800元工资,再加上草场补贴、村集体经济分红等收入,我的小家庭,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呢!”尕玛丁增开心地说。

6月18日一早,尕玛丁增换上皮靴、挂上相机、拿上环保袋、戴上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巡查”字样的红色袖章,如往日一样,骑着摩托车开始进山巡护。接近峡谷时,由于前一天刚下完大雨,草地变得十分松软,于是他停下摩托车改为步行,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峡谷内走去。巡护路上,他会顺便将沿路的垃圾收纳到环保袋中。

“每次巡山,要走25公里到30公里,虽然有时也会觉得辛苦,但是看着越来越好的生态,感觉一切都值了!”尕玛丁增说,当了生态管护员,收入增加了,还助力家乡环境变得更好更美,真的很开心!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深入人心,放下放牛鞭,穿上管护服,大家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

自昂赛乡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及时探索建立昂赛乡国家公园生态管护机制,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区昂赛乡管护站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管理办法》,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守护澜沧江源头,全乡干部群众自愿投身生态保护事业,保护生态的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每年,昂赛乡还会组织各村生态管护员进行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公园管护办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并向他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讲解水质标准等。此外,乡上还会专门邀请县防疫站的讲师,给生态管护员讲解相关知识。

同时,昂赛乡积极推进“三江源”清洁工作,探索“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新型牧区垃圾处理机制,突出公路沿线、村干道、乡政府驻地、居民聚居点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和治理。昂赛乡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逐年向好,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乡党委书记才旺多杰说:“为有效提高生态管护效率,昂赛乡共建立了80个5x5km研究网格,安排牧民生态监测员88名,布置80台红外相机,达到全乡全覆盖。截至目前,昂赛乡境内有效拍摄到18种兽类和15中鸟类。其中,包括109只雪豹个体,18只金钱豹。”

这些年,尕玛丁增走遍了村子周围的每一处草山河流,也救助过很多野生动物,昔日的牧牛人,已成为今日澜沧江源头的环保卫士。

在越来越多像尕玛丁增一样的生态管护员默默守护下,澜沧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最直接的变化就是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雪豹奔跑在山川,白唇鹿像花一样盛开在山间,金雕在纯净的天空自由翱翔。在这里,我们和野生动物成为‘邻居’,和谐共生。”才旺多杰说。

才旺多杰回忆说:“记得有一年,一只雪豹突袭了乡上一户牧民家的牦牛,咬死了24头。按照当时的市场价计算,损失将近30万元。后来进行了人兽冲突保险赔偿,挽回了牧民的大部分损失。”才旺多杰所说的人兽冲突保险,是由杂多县政府出资成立的基金进行赔偿,牧民平时只需为自己的每头牦牛缴纳3元钱的保险。2021年开始,中国人寿保险开始推行养殖保险,牧民群众纷纷参与进来。

“有了养殖险,再出现类似情况,牧民们的权益就可以得到更大保障。”才旺多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