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理论特刊 PDF 上一版

坚持人民至上——让群众路线成为 守护人民江山的制胜法宝

叶开亮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制胜法宝,也是党获民心、守民心的实现路径。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群众路线”的守正创新和继承发展,是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呈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路线体系的根本价值取向,充分凸显了践行群众路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意义。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群众路线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和实践之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同时,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也阐明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基础,为团结动员和组织群众、科学建构党与群众关系,而形成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群众路线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深入地解读了群众路线的实施步骤和方法,科学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正确领导方法,使群众路线的本质和内涵得到了延伸。1945年,刘少奇根据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定义、作用、群众观点等,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对群众问题作出了相关论述,将群众路线上升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1956年,党的八大将群众路线首次写入党章,也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被赋予了制度的权威性。

由此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者们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群众路线和思想路线相统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立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坚持人民至上,秉承“群众路线”这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基

中国革命历经千难万险,在挫折中成就伟大壮举。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历来重视党的群众工作,强调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深入农村,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为红色政权的创立和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深入群众、广泛动员群众,在“一化三改”中密切联系群众,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广泛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在探索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卓有成效之际,党中央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摆在工作首位,强调我们的宗旨是为了全体人民,而不是只为了一部分人,党和国家自始至终都是为了全体人民在努力奋斗。

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践行群众路线,每一个时期都与时俱进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根据党的历史任务和社会发展不断调适群众路线的制度内容,始终注重将阶段性和长期性开展相结合,注重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突出群众路线实践发展性和理论创新性,使群众路线成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和发展的关键。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之韵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群众路线,不断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新的突破,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地委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建立“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这是其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写照。时至今日,“四下基层”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依然焕发时代光芒。

新征程上,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这充分表明,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党要坚持人民至上,切实拜人民为师,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不断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及时提炼和概括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科学路线体系,并用以指导新的伟大实践,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进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作者:叶开亮,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