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高原种出“金豆豆”
青海日报记者 咸文静 殷之皓
“去年种了170亩(11.33公顷)‘青薯9号’,平均亩产3500公斤。” 3月6日,记者来到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藏族乡查甫一村,村民华旦正在为下个月的春耕做准备。听记者问起种植情况,华旦边分拣种薯边爽快地回答道。
华旦家里有11亩(0.73公顷)地,早些年主要种植小麦、青稞,虽然也种马铃薯,但种植面积不足1亩(0.067公顷)。一家人日常生活还是靠他外出做生意。
2017年,看到临近的乐都、互助等地种植的“青薯9号”产量高、销路广,华旦也动了种植的心思。碰巧那时县上也在推广“青薯9号”,便在乡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周边闲置土地种起了“青薯9号”。
“第一年种了200多亩(13.33公顷),但缺少种植经验,亩产3000公斤左右。”华旦记得,在几个带头人的带动下,种植“青薯9号”的消息在查甫乡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
“产量真有那么高?”
“听说政府有不少扶持政策?”
“种这么多,销路咋保障?”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着带头人地里的马铃薯年年高产,政府在地膜、种薯方面还有扶持,再加上上门收购的企业络绎不绝,查甫乡掀起了一股种植“青薯9号”的热潮。2020年,开始整乡推广种植“青薯9号”,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800公顷)。
张兆宏也是村上最早种植“青薯9号”的那批人。作为查甫乡联合社理事长,他还负责9个村级合作社的技术指导、薯种调运、价格保护等。
“现在种植规模扩大了,很多甘肃、宁夏的老板都来我们乡收购马铃薯。国庆期间,这村道上停满了大车。”
今年一开春,全乡的种植户就听到一个好消息:乡上将在查甫一村建设500亩(33.33公顷)种薯繁育基地,用来繁育“青薯9号”种薯。这意味着,查甫乡将实现薯种自给自足,大大降低种植成本。
“从2017年小规模种植到2020年整乡推广,‘青薯9号’在我们乡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2017年全乡人均收入8300元,2023年这个数字增加至1.85万元。虽然,这不仅仅是种植马铃薯的收入,但能成为全县人均收入最高的一个乡镇,‘青薯9号’功不可没。”查甫乡乡长仁青说。
引进一个品种,提高一倍产量,增加一倍收入。因“青薯9号”受益的不仅仅是查甫乡。
正如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郭恒说的那样,“青薯9号”具有的种植广适性突破了马铃薯种植区域,无论是干旱西北地区,还是多雨西南地区,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都能种植。所以,自育成并推广以来,“青薯9号”不仅推动本省马铃薯产业发展,也为全国马铃薯主要农作区农民带去产量和收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豆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中国马铃薯育种发展的不断升级,青海也开始寻求国际合作,通过更多资源引进,培育更优质的马铃薯品种。在这个过程中,“青薯9号”和青海高原马铃薯育种以及种薯繁育技术开始走出国门。
“老百姓用不用是衡量科技成果硬不硬的惟一标准。”全国政协委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舰说:“接下来要做两件事,一是在‘温室杂交、高山繁种、多生态区选择和早代扩繁’的高原马铃薯育种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马铃薯育种平台。二是要在青海建起国家级种薯生产基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作为外来物种,马铃薯在我国种质资源非常有限。青海是中国马铃薯生产的天然家园,建起国家级种薯生产基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