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记者节特别报道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让评论更有筋骨、有温度

本报记者秦睿工作中。

本报记者 秦 睿

评论永远不会跑在新闻前面,却承载着引导人心的力量。一篇有筋骨、有温度的评论,才是“懂青海、爱青海”的评论,才能为宣传好青海发挥评论效能。

评论既然做的是“人心工作”,就不能脱离“真实的世界”。相比记者总是“在路上”,评论员更多是“窝”在办公室里伏案而写。虽然事件都能在新闻上看到,资料都可以从网上搜出来,但是总感觉少点什么——少点“参与感”、少点“现场感”、少点“触动感”。马克思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四力”之中,“脚力”为先。要感动人,首先要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评论员也要“下去”。

评论既然做的是“人心工作”,就需要提升说服力。这种说服力,不在于强势,而在于理性,不在于高深,而在于精准。而理性和精准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看得多、学得多、想得多,在理论的导航、信息的掌握、知识的增量中才能慢慢长出切中时弊、对症下药、有理有据的真知灼见,才能有以思想力为支撑的说服力,才能有引导力。

评论既然做的是“人心工作”,就要更容易让读者接受。这份接受,就是要让读者爱看,还要让评论在互联网时代更具“能见度”。评论想要有人看、有人爱看,文风就要近人,就要通俗形象。抽象中的生动、主张中的朴实、犀利中的真情才是打开读者心门的钥匙。以前我们老师说:“深入浅出是境界。”我感觉到好文风是有门槛的,而且门槛并不低。而笔力从何提升,还是从一篇篇稿子的磨练中。“新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将如何存在”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为了让评论也能融入潮流、具备“网感”,我们也在尝试“转型”,希望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