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

高莉苹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强调了上好思政课办好思政课的深远意义,为思政课教学明确了基本大纲。我们要以此为遵循,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一、守正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的根基

所谓守正,“就是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即坚守党在高校的思想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守党的政治立场。思政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政治性是第一位的,这是基于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且特殊地位和功能决定的。思政课要讲出政治高度,实现好其政治引领功能,作为思政课教师自身政治要过硬,坚定理想信念,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钻研、真信仰和真践行。要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持“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自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以“真学”为基础,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认真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不断强化理论功底,用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学深悟透、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无论是真学、真懂还是真信,最终的着眼点是“真用”。要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现马克思主义者所坚守的价值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坚守政治方向,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解开学生思想之疑,回答学生理论之惑,帮助学生站稳政治立场。

二、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保持活力的源泉

所谓创新,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思政课教学中,创新体现在教育方法、手段、资源上的灵活性与丰富性,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把统一性落到实处。思政课得以顺利实施的主客观因素颇多,涉及学校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条件、本土特色文化、办学定位、生源整体素质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特色性。思政课教学须立足各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适应人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要因地制宜,创新利用教学资源。教学中善于创造性开发和使用各地优秀的教学资源,构建“大思政”新格局。充分准确把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不同特点,开发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积极、深刻探索挖掘和优化编制“资源图谱”,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其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扩展思政课教学空间,打破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融通,提升教学感染力。因时制宜,创新教学手段。要借力于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思政课价值理性深度融合,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感和感召力。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懂得在尊重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层次性,体现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的层次性,实施精准化教学,更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要。面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差异和特点,探索新的教育范式和教育方法,选择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教学方式,把大众传播和分众性引导结合起来,把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共同性成长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关切点,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回答和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三、深入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走深走实

深入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须立足省情、校情和学情特征,不断深化思想认识,聚焦优势和特色,着力在推动“课堂革命”上下功夫,开创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与价值观多元一体相结合。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思政课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予以剖析和批判。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在错综复杂的思想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走在正确的思想道路上。要懂得尊重差异,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并存,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和“多元一体、多样性共存”,在包容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

坚持理论灌输与灵活教学方法相结合。思政课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理论灌输是思政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但理论灌输不等于思想强制,纯粹的理论,单向的灌输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要立于时代潮头,站在学科前沿,树立大思政观,内容要紧扣时代主旋律,直面学生的现实问题,用生动鲜活素材提升科学理论的亲切感;依托青海丰富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用历史进程中的感人故事、典型案例,丰富思政课讲授内容。尤其在当前疫情背景下,适时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措施成效以及抗“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等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感和阐释力;立足新媒体,以优质慕课等网络资源为依托,拓宽学生视野,深化理论认知;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课内实践融合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等多种探究活动,校外带领学生到以地方文化为代表的实践教育基地接受现场教育,引导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价值认同。

坚持教学目标统一和培养目标多样相结合。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指导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规范教学活动的方向以及支配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大中小学各阶段开设思政课的根本目标在于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高校应立足青海具有重要生态地位、独特人文特征、丰富文化资源等特殊省情,注重开展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的家国情怀。把统一“漫灌”和精准“滴灌”结合起来,在统一目标引领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