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青海

马明忠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就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青海指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得更牢”“着力推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到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如磐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青海,做好民族工作意义重大,关乎全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创造更美好生活,必须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

一、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为基础,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目的是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辉煌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强大内生动力。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从古代的辉煌开始走向近代的沉沦,亦即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富强之国沦落成了一个受西方列强侵略欺凌的贫弱之国。因此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发出了中国正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惊叹。从此,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真正觉醒,实现了从自在向自觉的伟大转变,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从自觉走向自立、自信、自强,发展成为更具包容性、凝聚力、统一性的命运共同体。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各族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发,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我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重大论断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理念与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的主张结合起来,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高度强调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文化归属感,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实践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做好民族工作关乎青海大局,2019年12月,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把创建工作作为全省重点工作来抓。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在全国开创了党委总揽创建的先例,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率先制定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动态管理办法等。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涉藏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青海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这既是对青海民族工作的肯定,也是对青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期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在全省“五个示范省”战略布局中具有牵引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需要从融入国家战略中不断创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扎实做好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必须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继续走在前列。必须坚持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大任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统筹思想政治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合力。

一是进一步深化内涵。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标尺、评价标准,真正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成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二是进一步丰富形式。以多样化的形式阐释创建内涵、载体,这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持续发展的活力所在。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促进创建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宗教事务治理、社会稳定相向而行、有机结合,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努力做到有形、有感、有效。

三是进一步创新方法。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总要求,打造各行各业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创建品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到全省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通过打造一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示范乡镇、示范村和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点,向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迈进。

三、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青海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地区,处在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第一线,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这就要求青海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加强对各族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铸就维护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要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网络媒体等多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依托自然人文景观、民族节庆活动、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宣传教育。特别是要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主导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