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呈现和温情的表达

□李 皓

《我住江之头》首先是一部少见的以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为主题的自然类纪录片,出现在影片中的多种野生动物的生活情态,都是以往很少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精彩场景,这种场景的影像表达,不仅让受众感受到了野生动物生存状态精彩和大自然的多元曼妙,同时也让受众不得不为导演和摄影者的观察、坚守和创造而发出啧啧惊叹,这是导演和摄影者功力的体现,必须承认,所谓功力,指的不仅仅是技巧,而是创作者素养和能力的全面体现。

有趣的是,在导演和摄影者完成对三江源野生动物影像记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赋予了这些野生动物以人性的光辉,出现在《我住江之头》中的野生动物,不仅有情、有爱,还有愤怒更有思考,导演和拍摄者在尽可能地尊重和还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同时,用拟人化、情境化的表达拉近了受众和三江源的距离,从而让三江源这片在大多数人眼中极为高寒冷峻的严酷之地,充满了温度和亲近感,这是一种成功的创意。

除此之外,《我住江之头》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还是对人性的表达,出现在这部影片中的人,既有外来者,也有常驻者,既有当地的牧民,也有为了这片土地的安宁乃至人类命运的赓续发展无私奉献的人,当文明发展到今天,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环境的恶化,而对人类的命运发出担忧的时候,这些人在三江源的种种奋斗,便成为一种有着某种启示作用的社会事件,我想,只有用社会学的角度看待这些事件,才会让你摆脱视觉美感的纠缠,变得冷静下来,只有引发了更多的思考,《我住江之头》才会有思想的深度和哲学的广度。

艺术规律告诉我们,就影像创作而言,绝对无法实现完全的主观,当然也不能实现完全客观,完全的客观谈不上艺术,完全的主观则谈不上影像的记录,如何平衡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对导演和摄影者巨大的考验。

纪录片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摄像,在新闻摄影中,摄影者有可能因为过度地强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丧失了个性的表达和个人的立场,从而使得这样的影像记录,成为对某种任务的执行,成为一种事件的证据。而《我住江之头》显然不同,虽然出现在这部纪录片中的所有的人物和人物的故事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可是这些人物和故事,无不是经过导演和拍摄者的筛选和提炼过的,这种在不破坏人物和故事真实性的原则下进行的筛选和提炼,即是创作者心灵世界和主观意图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三江源精神世界的升华和展现。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是青海乃至中国人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三江源地区的群众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赋予了传统的高原文明以新的内涵。

因此,《我住江之头》并没有把视角和镜头,对准三江源独特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封闭、落后、高远、偏僻,而是着力展现三江源地区的群众在时代前进的潮汐中,对于生态保护的自觉担当,着力展现三江源地区的群众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的清醒认知,着力展现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三江源地区的群众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创造历史的勇气和决绝。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相信,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所有的技术或许并不重要,影像的意念清不清楚,才是衡量一部纪录片高低优劣的具有决定性的标准,我想,只有将一部纪录片放置在纪录片发展史中去衡量,才能看出创作者的风格和立意,才能看得出这部纪录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才能觉察出它究竟见证了什么,时间或许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