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看的一部纪录片

□马 钧

作为一部好看的纪录片,《我住江之头》在思想的立意上,毫无疑问体现了正确的生态理念,用优美的画面,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心声。但要赢得更为广泛的口碑,它还要在讲故事的方式上,在画面的剪辑、设计上,在所表现的内容上,要出彩,要有新颖的东西。这样它才有可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他们在观影过程中生怕眨了眼睛,而错过了精彩的镜头。

这些年,看了不少反映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纪录片,真是大饱了眼福。如果不是有摄影团队不辞辛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下大量来自无人区、高海拔地区的珍贵影像,一般的观众恐怕一生都无缘见识到雄奇的山川,常年积雪的山巅,遥远的江源清流,更别说去见识那些高原地带的珍奇动物、飞禽、奇花异草。这部纪录片的影像品质,头一个就是它的珍奇和稀见。像第一集《生命》里有关水獭母子觅食、活动的记录,白腰雪雀打斗的场面,稀见的白化喜马拉雅旱獭,以及以往我们不易见到的雪豹、赤狐这些动物的影像。它在展示这些动物的过程中,又会带着生态环保普及的理念,把相关的知识解说给观众,也把故事巧妙地穿插其中。在记录的时间性上,该片导演很留意把最切近、最新的事实,传达给观众。像第三集《共生》里,在讲述大型电网工程进入三江源的故事时,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供电公司的工人,为了给草原上的大鵟筑巢提供便利,想出了在输电线路的塔杆上架设人工鸟巢,加装绝缘套的良策。这个短短的故事背后,折射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化冲突为和谐的时代智慧。第五集《永续》则介绍了白玛智美作为牲畜意外死亡保险协赔协保员的全新工作。第四集《生活》,把玛沁县拉加寺僧人制作坛城沙画的完整过程——从采集五色花卉到研磨矿物颜料,再到精心制作坛城沙画,每一个环节步骤,都在帧帧惜墨如金的画面呈现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记录。要知道,作为藏族文化智慧象征的坛城,不仅在涉藏地区意义非凡,就是在世界上,远的不说,坛城曾经深深影响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他不止一次地绘制曼陀罗,以至于深刻唤醒了他内心的本真,深化了他的心理学研究。

这些年,电影叙事的语法已经在大大地与时俱进,特别在故事的叙述长度上,吸收了网络语境下的叙述长度,像《我和我的祖国》这类影片,就是把若干个短小的故事,集纳成不同的叙事单元。它既符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短时注意的观影习惯,又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不同的故事内容带给了观众。本片就是每集讲四五个长短不一、既相互独立又暗相关联的故事,通过巧妙的剪辑,又在每集的后半部分,回应、关照前面的每个故事,首尾衔接,如蛇衔尾。

该片的女性声线旁白,还有配乐,都增添了该记录片的亲和性和感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