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数字化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
程 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数字化教育已是大势所趋。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其守正,而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则能让其创新,借助数字化技术这个“增量”,可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基于当前互联网Z世代大学生的特征,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让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思政课教学事业发展的“增量”。
教学内容“实”起来。红色文化具有地域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的特点,这使得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在依托历史遗址、英雄故事等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能有效打破时空限制,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实”起来。具体而言,其一,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物质样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从实体化转为数字化,便于记录、存储与利用。其二,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数字化技术能够将分散在各地的红色文献、纪录片、文物等汇聚起来,进行挖掘与整合,从而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教学案例。
教学方法“活”起来。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使得教学呈现智能化特点,促使教学方法“活”起来。其一,有利于创新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动图、视频以及三维再现数据等形式,能实现其由单向性向双向性、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其二,有利于开辟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场景。通过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打造虚拟场景,可实现智能交互、沉浸式的“虚仿”学习,突破传统的人境分离教学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
教学效果“强”起来。红色文化数字化使得感觉、视觉、触觉一体化,使得教学效果“强”起来。一是拓展了思政课的覆盖面,使一些优秀的地域性红色文化能够共享到全国的思政课堂,真正实现优秀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而达到入脑、入心、入行。二是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数字化技术能够让红色文化立体化、直观化,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大数据智慧抓取和精准推送,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从而增强思政课对每位同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是教育人、培养人、涵养人的精神沃土。近年来,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困难重重。对此,红色文化数字化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必须从现实困境出发。
其一,做好红色文化数字化推动思政课建设的远景规划。要将红色文化数字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列入学校计划,并成立专门的师资队伍,打造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精品课程。其二,完善机制建设。要坚持保护、整合、挖掘、抢救一体化的开发新思路,完善开发机制,鼓励支持对红色文化数字化的开发与利用。要打破各高校间的壁垒,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共享机制,建设红色文化数字化共享平台。要完善评价机制,将教师利用红色文化数字化推动思政课建设效果作为重要的课程考核指标之一。其三,加强资源保障。要打造思政课红色文化数字化教育平台,将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纪念馆等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进学校、入课堂。要建立思政课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充分利用团队效能,凝聚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专家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力量,编写出可供思政课教师参考的红色文化数字化推动思政课建设的行动指南。
〔作者:程洁,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基金项目:2022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安徽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xzz086);2024年度青年学人成长计划专项课题: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号QNXR202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