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格局

彭 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瞄准各个专业世界前沿奋力创新,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努力传承家国情怀,以医报国、以核报国,发挥自身专业技能和本领,投身国家国防建设和事业发展需要,全力以赴培育新型人才。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充分运用自身科研平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子立德开拓广阔新阵地。这些探索均为推进了高校新时代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和社会多方共同关注的话题。

进入21世纪,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思想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热爱党和国家,遵循国家方针政策和制度建设,但理想追求、思想境界有待提高。二是学生信息来源广泛,思想比较活跃,自由民主意识愈发强烈,但法治观念和集体精神相对薄弱。三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大多数为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有待拓展,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学生大多在课堂或实验室接受理论知识,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环境适应能力需要提高。对此,高校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种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立体化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其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委是高校开展德育的重要指导力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总领位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首先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头羊和示范作用,学习中央会议精神,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计划安排,统筹各方力量,建设好学生党支部,将思想政治教育向课堂之外延伸、向日常生活延伸、向社会实践延伸。其次,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新型平台和媒介,以线上开展党课、组织讲座、举行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运用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推动学生在思想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激励学生全力以赴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中。再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师党员要言传身教、孜孜不倦,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开展党史和党课学习、开设“党是根”“国是家”系列党日活动、进行党史故事分享会、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等,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沟通、分享,加深学生对党的热爱和理解,让其在党史学习中夯实信念基石、获得精神启迪、汲取积极力量,树立为祖国奋斗、为人民奉献的坚定理想。

其二,抓好课堂教育主阵地。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实现教学思想的渗透、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课堂教学也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提升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改变等直接挂钩。因此,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需要抓好课堂教育主阵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抓住课堂教育主阵地,首先需要优化课程设计。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有机融合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推动跨学科交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个学科之中。如在进行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需要上好政治理论课。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升华,学生要掌握扎实的理论概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内和国际发展局势,关心时政热点话题,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再次,需要加强党史学习。党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和来源之一,需要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党史,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家国情怀及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需要引导学生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鼓励其将此作为人生导向,进而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动力。

其三,充分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坚守三尺讲台,无私奉献一生,是教师的真实画像与写照。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切实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对其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新媒体环境下,教师是新时代理念的传播者、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者、是新时代文化的倡导者,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一方面,针对教师自身,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以勤奋、努力、端正的态度对待教学科研,以公正、廉洁、高尚的态度为人处事,不断加强自身师德建设。另一方面,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成为学生思想的指路人。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学习成长需求等,教授学生知识、带领学生科研,自始至终、循循善诱,由表及里、层层浸润。

其四,广泛倾听社会呼声。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人们之间的互动性加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因此,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需要广泛倾听社会呼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广阔天地,感受人民群众的心声。社会呼声是社会公众对某一问题具体的观点、看法、期待和诉求,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广泛性、多样性、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倾听社会呼声,关注舆情动态,有助于提高师生互动性,加深学生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带领学生到企业、科研单位等进行参观交流、实习实训等,听取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讲述,深入了解和探讨问题;通过实习实践,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其五,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指的是个体通过加深自我认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拓展自我实践路径等多种方法,推动自身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学生自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要发挥两者“1+1>2”的协同效应,可以开展“学史力行”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党史、参观名人故居、革命圣地等,通过讲述前辈浴血奋斗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认清时代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明确自身担当,立志报效国家。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医院等社会机构参观学习,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优化自我教育环境、丰富自我教育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提升立德育人效果,需要坚持授业必须先育人,严守师德、追求高德;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坚持不断优化教育方法,春风化雨、寓教于乐。只有从多个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彭蓉,单位: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基金项目:苏州大学2021年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放射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中构建放射医学人才三全育人格局的研究”(项目编号:231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