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来一场精神对冲

□吴三军

在短视频平台当道,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人们对视听作品的注意力变得日益稀缺。由此,开启倍速模式收看,成为了某种习惯。那么,传统意义的电视纪录片,尤其是严肃人文主题的纪录片,是否还有足够的魅力,让观众沉浸其中,保持无倍速的状态欣赏呢?换言之,纪录片能让观众慢下来吗?纪录片《行走天下——青海》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所谓慢下来,首先是要求创作者有一颗拒绝浮躁、甘于孤独的心。《行走天下——青海》播出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通过镜头,观众领略到了大美青海的壮丽,但观众有所不知的是,为了呈现这一效果,创作团队为此经历的“十年磨一剑”。本片的创作团队成员,多来自央视另一档知名的人文旅行类栏目《远方的家》。在过往的14年时间,《远方的家》成功推出过一系列相关主题的系列节目。因此,创作者对于此类作品的主题把握、叙事设计,镜头语言都已经是炉火纯青,了然于胸。其中,《行走天下——青海》纪录片的总导演周朝永,不仅是这些作品的策划者,同时也是一线创作者。伴随着这些节目,周朝永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的2000多个。正是带着这份厚重的前期积累,才有了后续《行走天下》的一幅幅美丽图景,一个个动人故事。创作团队先让自己成为时间的朋友,自然会得到时间的馈赠。

其次,慢下来得益于精心营造的一系列“超级符号”。超级符号是近年来流行于品牌营销界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那些能瞬间调动受众想象,使其与品牌内涵产生强关联的视觉形象。在《行走天下——青海》中,也正是这样一些超级符号的不断强化呈现,让“慢”成为一种内在节奏张力,使其发端于视觉,内化于心智。从时间的维度来看,《行走天下——青海》呈现的超级符号又存着三层递进式。

茫茫戈壁上,废弃石油城的残垣断壁,讲述着一座城市由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兴衰史。这是人类活动史(以几十年计)的量级和维度。碧波荡漾,托素湖和可鲁克湖两湖毗邻,水质却是一咸一淡。这是地质活动(以几百万年计)的量级和维度。浩瀚繁星,银河悬空,星空摄影师记录下流星划过的瞬间。亚洲最大天文望远镜朝向最遥远的深处。这是天体活动(以光年计)的量级和维度。

最后,我想说说人生故事中的慢。近两年,主打一个“爽”字的微短剧风头正劲,要求在最短时间内爆发最多的情节反转点。在这一极致的另一端,则是纪录片里的慢人生,慢故事。《行走天下——青海》除了展示风景,同时也在讲述故事。作为纪录片中的角色,他们的故事魅力不在于多么戏剧化,而在于总能让生命的年轮不经意间转动,叩问并触动着灵魂。《传承》一集,讲述的是12岁的藏族姑娘李毛叶如何学唱藏族山歌的故事。这里没有先历经千锤百炼,再迎来梦想成真的高光时刻之类的剧情套路。从头到尾,也只有小姑娘和老师的几个练歌场景,但这个故事背后,如片名所言,真正的深意在于一项古老艺术,如何从祖辈到孙辈的坚持与传承。再往大了说,是一个民族如何传承其文明血脉的故事。

在一个信息严重过载的时代,每个人或许都经历着多多少少的信息错失焦虑。总是在性价比之外,还要追求时价比最大化。于是,拉进度条、看解说版、提高倍速播放才成为一种习惯后的自然。然而,这毕竟不是一个艺术审美的正常状态。久而久之,内心也难免心浮气躁。《行走天下——青海》的例子告诉我们,至少还有一类这样的纪录片,让我们能慢下来,与这种心浮气躁来一场精神的对冲。

(作者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