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省内要闻 PDF 上一版

钟灵毓秀仙女湾

青海湖仙女湾景区。 本报记者 祁国彪 摄

本报记者 何 敏

6月5日,天气晴朗。早上6点多,青海省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分公司副总经理才项俄日像往常一样,从宿舍出发沿着木制栈道前往仙女湾,一边检查各项设施运行情况,一边欣赏美景。

天空湛蓝,白云朵朵;清风徐徐,鸟语声声;水波粼粼,宁静旷远……清晨的仙女湾笼罩在缥缈的云雾里,恬静而淡雅,美得像一幅油画,让才项俄日这个藏族汉子禁不住颔首赞叹,沉浸其中。

今年5月从青海湖二郎剑景区调到仙女湾景区任负责人的才项俄日,虽然之前也见过不少青海湖流域的美景,但依然被仙女湾独特的生态美所吸引,这也让他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肩头的责任之重,更加坚定了致力于仙女湾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决心。

“仙女湾是青海湖流域典型的湿地,水系和水生植物类型丰富,植被覆盖度更是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这在高原地区是不多见的。这里也是棕头鸥、鸬鹚等数十种鸟类和大天鹅的重要栖息地。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考虑如何促进仙女湾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考虑怎么样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才项俄日告诉记者,这两年,为了进一步提升仙女湾景区生态服务功能,夯实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基础,青海省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优先抓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施了仙女湾生态保护教育体验设施项目,完成了访客中心扩建、生态长廊改造、设置标识标牌等工作,还对景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原址改造提升,对周边环境予以综合整治,让仙女湾景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前段时间,我们在敷设景区电缆时,经过多次实地勘验,最终采取了把电缆等设施附着在木栈道底部的办法。这种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让我们没有栽一根电线杆、没有挖一个坑,就圆满完成了景区亮化用供电线路改造工程,也最大限度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景区工作了10年的员工李长存,对仙女湾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感受颇深。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注重保护环境,游客也是一样。”

李长存记得,七八年前,她和同事会定期到景区捡拾垃圾,每次都是“满载而归”。更有甚者,个别游客还会把野营帐篷搭建在景区里的草地上。

如今,游客在规定区域内活动,行走在木栈道上,没有人去破坏草坪或惊扰栖息地的鸟类。而李长存和同事捡拾垃圾的频次也大大减少,偶尔出去捡一次,甚至是空手归来。

“这两年仙女湾景区变化很大,比原来更干净、更安静、更美!我每天开车来上班,一拐进通往景区的那条道,看着道路两边的自然景观和绿化草木,就感到心情无比愉悦。再到里面,看看碧水,听听鸟叫,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一天的心情都很好!”李长存开心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李长存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是悬挂在仙女湾景区的横幅上,后来,这句话印在了生态管护员的马甲上,再后来,这句话被身边更多的人记在了心里,并化作了大家的实际行动,促成了仙女湾景区的华丽转身。

“按照青海湖生态保护相关规划,仙女湾景区属于生态保护试验区,景区内不能修建餐饮住宿及更齐全的功能服务区,难以吸引和留住游客。今后,我们要在这方面想更多更好的办法,真正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进一步放大仙女湾景区的绿色效应。” 才项俄日说。

今年前5个月,仙女湾景区共接待游客1.48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7.8万余元。为了进一步丰富仙女湾景区的游客体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青海省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筹备恢复仙女湾景区漂流项目,开发水上自行车等娱乐项目,规划经幡长廊,引入联农带农皇家马车,并开展自然生态研学教育旅行项目。

“在我心中,仙女湾就像一个灵动聪慧、容颜清秀的仙子一样,永远美丽,令人神往!”李长存满怀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