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助推青海高质量发展

任 君 王全喜

新质生产力对应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青海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对于青海重塑经济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大意义。青海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心怀“国之大者”,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培育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具有青海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青海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避免一股脑地“喜新厌旧”,要有选择地“先立后破”,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要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在青海产业“四地”建设中要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如推进“铝业+光伏”产业链、“西宁大白毛”地毯高端定制、零碳产业园建设等。支持电解铝、铅锌、钢铁等传统产业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加快工业“智改数转”,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工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改造,鼓励建设行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推进建设“无人车间”“黑灯工厂”和大模型AI数字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青海要抢抓“东数西算”“东数西储”“数据援青”等机遇,进一步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研发应用,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等产业,支持亿众“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同时,依托青海丰富的盐湖资源、光热资源、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大力发展光伏、风电、锂电、氢能等新能源制造业,壮大轻合金、化工、光电等新材料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提前谋划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布局方向,青海要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要依托现有的产业体系和资源能源优势,以未来技术为支撑,提前谋划和分析未来市场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深空、深海、深地、储能等有新材料、新能源需求的未来产业,布局氢储能、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未来产业。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高端引才聚智平台的打造。新质生产力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和高素质人才,新质生产力要求培育一批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和适应性强的人才,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要引进和培育本地急需高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聚焦产业“四地”建设,通过深入实施“昆仑英才”行动计划,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做好“对口支援”和博士服务团工作,创新“项目+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等途径吸引和留住来青高端人才。同时,要持续加大《青海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2023-2025年)》的推介宣传,吸引国内外急需优秀人才来青留青工作,让人才“软实力”成为青海产业“四地”高质量发展的“强动力”。要打造面向产业“四地”建设的高端智库。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及《进一步加强青海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方案》的要求,依托青海省科协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中心、省级各学会、市(自治州)科协、高校和企业(园区)科协、科研院所,加大产业“四地”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要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原始创新、源头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作为底层支撑,要围绕国家战略和青海区域发展需求,精准识别和布局产业“四地”建设需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积极申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让“人才+项目”创建工作“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坚持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对产业“四地”建设急需突破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进行积极探索,将原始理论成果转化为青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竞争新优势。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产业变革离不开社会经济大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营商环境和管理制度。要优化营商环境。在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的要求,树牢品牌意识,严守市场准入规则,分级分类高标准建设有利于盐湖资源开发、清洁能源输送、有机农畜产品出口及生态旅游国际化的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产业“四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效能,促进形成内外循环一体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精准对接,实施全产业链系统化开放,持续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引进产业链高端环节、高端要素,推进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前瞻性开放。要创新产业制度。要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突出问题导向,加强产业政策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动态性,立足青海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全力用好对口援建、省部共建及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等政策和平台,提升产业“四地”建设的规模、效率、质量。同时要加大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智慧盐湖生产数智化升级、智慧能源绿色融合发展、智慧生态创新引领、智慧农畜纵深发展,搭建产业互联网,形成全产业链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要创新管理制度。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围绕产业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从规则、标准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敢于突进“深水区”,突破产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瓶颈约束,加快释放青海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改革红利,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同时,还要探索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产业“四地”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尤其民营企业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通过职称评审等“绿色通道”,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最活跃、最宝贵的智力支撑,助力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产业升级的排头兵,赋能青海产业“四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分别为青海大学研究生院讲师、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