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农人”逐梦田野

本报记者 罗 珺 通讯员 俞惠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农村创业前景的向好发展,如今,回归农村创业就业已成为许多青年人的选择。

在西宁市湟中区,就有这样一批90后“新农人”,他们年轻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接受新技术、新理念快,已成为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主力军。

4月23日,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在湟中区李家山镇河湾村,湟中盛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90后“新农人”杨德龙开着播种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忙碌。

“今年种了13公顷小麦,6.7公顷油菜,目前,小麦已经种完,剩的油菜估计5、6天就可以种完。”杨德龙说。

农村是个大舞台。2015年,杨德龙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创业种庄稼,从父辈手中接过种粮接力棒,开始逐梦乡村振兴。

“也想过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从小受父亲影响,还是对土地有一份别样的情怀,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回乡种地。这几年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特别好,我还年轻,不能只想着安逸,应该为自己的梦想拼一把。”杨德龙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一个“门外汉”,面对着选种、施肥、虫害防控等专业的农业技术,杨德龙也曾茫然过。

“不会,我可以学,我还年轻,有时间,有精力。”凭借着一股冲劲,杨德龙天天往地里跑,向老一辈请教、向种田能手咨询,但凡有农技培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边干边学,慢慢地,杨德龙掌握了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和种植要点。在家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步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2016年2月,湟中盛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并获得湟中县青春创业扶贫贷款34.7万元。

父亲杨占云从刚开始的不理解,觉得好不容易供出来个大学生,最后又回到农村种地,但在看到杨德龙的努力和坚持后,最终放心地将种田接力棒交给了儿子。

“种地是门技术活,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技术。我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种养殖技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成长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很多好的种植技术和种植经验。”杨德龙说。

随着方方面面不断提升,杨德龙对农业种植有了更深理解。在他的悉心经营下,合作社种植面积已增至现在的20公顷。

20公顷的土地从耕田到收割需要多少人参与?“基本上就我和我爸,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会请几名打杂工的乡亲过来帮忙。”在合作社农机仓库里,停放了不少农业机械,有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还有几辆专门运输农机的小货车,杨德龙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农田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田、播种、收割都不需要大量劳动力。

种子的选择、肥料的配比、农机具的简单维修,现在的杨德龙已经从“门外汉”变成了种地的一把好手。他告诉记者,这都得益于学习和实践,不仅每年抽时间去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平时还会通过看书和线上培训学习种植技术。

“我始终相信,‘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选择返乡创业是我的选择,我将用青春和汗水浇灌这片土地,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杨德龙充满信心地说。

同为90后“新农人”的刘建荣也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他于2020年回到家乡,成立了荣盛家庭农场,加入到了种植行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农场已初具规模。

见到他的时候,正值马铃薯种植时节,他在地里忙碌着。“家庭农场从刚开始的13.3公顷,到2024年种植面积增加到67公顷左右,主要种植马铃薯、小麦和燕麦。这几天天气不错,我们正在抓紧时间进行种植。”刘建荣说。

“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但当真正开始种地的时候,也觉得很不容易。对政策不了解、对技术不熟练、对市场不掌握,最初的时候也曾迷茫过。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克服一切走下去。”从刚开始的经验不足到现在的得心应手,刘建荣认为,这都离不开学习和实践。

湟中区每年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班上,几乎都能看到刘建荣的身影,小麦种植、马铃薯技术推广、农业机械设备实用等课程,他一一认真学习。

“通过参加区上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还有课外的实践活动,我不断学习、积累种植经验,同时,引进新型农业设备。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实际生产的各个方面,努力让自己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对于未来,刘建荣信心满满。

近年来,湟中区培育了众多像杨德龙、刘建荣一样的“新农人”。据了解,2023年,湟中区培训高素质农民1240人,学员通过考核获得结业证书,持证率达100%。

“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在于农民自身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可持续能力的提升,要培育广大农民‘想振兴 愿振兴’的意愿和志向。要通过培训,发展壮大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湟中区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胜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