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王祥奎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西宁作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领会其思想体系精髓要义,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方法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点、凸显西宁特色,以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崇文争先,积极探索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观点和方法。文化资源丰厚的古城西宁,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饮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与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相辅相成。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下大力气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这篇大文章,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一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以非遗挖掘为抓手,强化非遗项目申报。二是加大全面普查力度,深入城区、深入一线走访调查,做到“不漏社区、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艺人。”三是坚持以特色促申报,以申报促保护,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并以非遗项目为依托,打造非遗文艺精品。全面提高青海花儿、青绣、河湟皮影戏、塔尔寺酥油花等非遗艺术观赏性及“回医”“藏医药浴法”等特色非遗保护与传承,推动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还要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品牌打造,使文化成为西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深沉持久的力量,全面扮靓省会城市文化特色。

以文化城,擦亮河湟文化金名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而文化思想是其不可或缺、尤为重要、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西宁作为省会城市,作为多民族聚集的城市、河湟文化的中心地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文化之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河湟文化、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加强挖掘整理,夯实非遗保护基础,根据古城西宁非物质文化资源现状的价值和特色,确定重点项目,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普查,力争每年抓好几个重点项目,充实各级保护项目,继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汇编。二是建立包括青绣、回族筵席曲、传统手工技艺、青海老八盘、河湟花儿、青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内的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并完善后续管理,调动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三是加强省、市、区级非遗及河湟文化常态化展示平台建设,为红色文化、黄河文化、河湟文化及非遗提供良好平台,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意识。四是坚持全员参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机关、学校、企业、村(社区)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

以文兴业,做好“文化+”大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将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做好“文化+”大文章,就要坚守好“魂脉”和“根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双向赋能,延伸文化产业链条,进而形成文化科技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合理利用,推动“非遗+”模式深度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转化利用中,坚持以开展促保护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不同舞台展示、项目宣传、非遗产品开发等不同的创意形式进行深度开发。坚持“双百、二为、两创”方针,积极探索、寻找“非遗+‘文化、旅游、扶贫、互联网、科技数字’”模式,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开发非遗手工艺品、非遗文创产品、非遗表演、非遗服饰、非遗医药、非遗景观、非遗餐饮、数字化非遗,打造非遗文化品牌;重点加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旅游区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从而达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好效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我们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肩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坚持“‘文在西宁’润民生、‘以文化城’塑形象、‘文城一体’绘明天”文化体系建设,以“崇文争先”理念打造“文化城市”,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力,不断扩大文化普惠民生福祉,为文化强国及“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增色添彩。

(作者单位: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