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精准施策推进青海乡村振兴战略

张永琴

青海乡村地域面积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青海东部及产业集聚区发挥交通便利、资源集中的区位优势,率先进行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与之相对,中间地带及边远乡村地区依然呈现出以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态,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地区。从全省乡村的对比来看,各地在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发展背景方面也都大有不同,在产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前期发展积累上,也存在压缩发展、叠合发展和加快融合性的特点。且大多乡村产业化尚未成形,而信息化已先期启动,信息化发展与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等。这些现实,除了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乡村振兴提供机遇外,也带来复杂严峻的挑战。

因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十四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联系青海省情农情、时代特征和战略要求,基于区域发展状况和乡村区位空间分层及乡村农牧业发展进程,分层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振兴,才能切实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见效。

一、以乡村区位空间分层精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城郊乡村振兴战略

城郊乡村受城市经济建设带动和城镇扩张辐射,形成了利益集聚密集的特征。这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属于典型的人口流入地。大量外来人口租住乡村自有房屋,带动了本地房屋出租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一般农牧业型村庄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良好的经济收益和多样的发展机会,除了带给城郊乡村群众一定收入之外,还壮大了这些村庄的集体经济。但这类乡村也出现因早期粗放发展带来的资源低效利用、缺乏科学发展规划造成发展受限,针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城郊乡村地区的村庄建设现状,当前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目标应当定位于乡村的“更强”“更富”“更美”。要重视城镇资源要素向乡村转移流动,为乡村产业结构完善、创新主导产业提供基础。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探索高效能产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合理规划,找到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产品。借助位于城市辐射区的区位优势,城郊乡村前期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通过融合乡村外在形象、内在文化树立村级品牌。

(二)中间地带乡村振兴战略

中间地带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经济振兴。这类乡村多处在全省经济发展片区节点、交通节点等位置,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有效的市场发展机会相对降低,区位上远离城市,较少能享受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土地增值。这类乡村发展的共性特点是:集体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形式简单化。除了部分乡村农牧业基础薄弱,没有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外,大部分乡村的问题是没有很好推行并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合作机制。乡村集体经济必须高质量充实发展,这是中间地带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从发展实践来看,中间地带乡村如果能灵活创新集体经济结构形式,提振集体经济和乡村振兴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这类乡村应当积极利用现有集体资源,争取培育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开辟与现有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产品项目,注重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对于村域内有资源但无开发能力的乡村,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城镇资本。村集体以村域自然资源或其他类资产资金等参股进行“村企共建”。鼓励具有相对区位优势的乡村联村共建或异地兴建企业,充分发挥各地优势联动发展。对于资源资产资金及区位优势都缺乏的乡村,着力探索将村集体资源资产化,使集体资源保值增值。也可通过集体经济引导成立村级产业协会,可以有效降低无处对接、被动对接的风险。村级产业协会也可以尝试引领创建特色农牧产品的行业生产标准等,提高产业竞争力。

(三)边远乡村振兴战略

青海边远乡村土地主要用于传统农牧业生产,并且以粮食作物种植及畜牧业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在一般性农业生产地区,农民的主要家庭收入在乡村以外,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外迁,乡村经济不活跃,乡村人气不兴旺。在这些地区大量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导致乡村呈现出典型“空心化”状态。这类乡村振兴发展的困难表现在多个层面,基础设施尚待完善、人才外流、交通不便、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都是普遍问题。边远乡村振兴的关注重点应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特色提炼等。需继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做强农牧业尤其畜牧业主导产业,贯通产业链。发展优质传统农畜产品品种种养殖,发展生态种植养殖、舍饲养殖,推广科学种养殖技术;扩大村种养殖合作社发展规模、培育农牧民合作组织,鼓励支持种养大户发展家庭牧场,引导各类家庭牧场开展多形式、多环节的联合,积极对接消费终端。积极创造融资、人才、技术等各类产业发展条件,集中自然资源、品种(尤其是原生品种)等要素提炼并培育产业特色。

二、以乡村农牧业发展进程分层精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传统农牧业乡村振兴战略

在特定气候、地理条件下,传统农牧业乡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单一化的简单产业结构有其必然性。从当前全省传统农牧业乡村发展实际分析,短期内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很难得到大的改观。所以,传统农牧业乡村发展振兴的思路是进行特色种养殖基础上的农牧产品深度商品化、差异化,并积极尝试农牧产品礼品化经营,同时发展与主导产业有较高关联度的相关产业。该类乡村还应借助地标产品对产地的有效保护,大力发展地理标志认证产品的种养殖及加工生产,提高认证区域整体收益。同时,由于这类乡村不同于异地搬迁村、原址新建村,大多较好保留了村落原有的民居外观、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遗存等,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也可创新探索各类特色乡村旅游。

(二)现代化农牧业乡村振兴战略

借助于自然地理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龙头企业带动等条件,现代化农牧业乡村的振兴发展重点要体现在产业、生态、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围绕发展要求,现代化农牧业乡村的振兴要从提高农牧业产品增值水平、产业链发展、品牌管理等方面具体实施。在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增值水平的同时,延长产业链,加快农牧企业快速发展。利用“互联网+”和新零售的环境条件,提高农牧产品生产加工的市场敏感度,紧跟市场,将线上线下需求消费及时有效转化。大力推进农牧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获得产地保护;打造农牧业企业品牌,获得企业增值、龙头带动效益;树立现代化乡村品牌形象,获得乡村无形资产增值等。

(三)生态乡村高端发展振兴战略

生态乡村要深入持久纵深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倡导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完整的生态产业发展系统,包括乡村规划,生态产业和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养成。生态乡村要在产业经济、村民生活水平、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协调互助发展。这类乡村的振兴战略重点是深化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筛选符合全省生态乡村建设要求的第二、三产业,积极进行农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探索形成“生态+”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山水、田园、人文等资源优势,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经济。拓展发展如农事节庆活动、乡村文创等产业模式,激发集体经济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优越基础条件。

总之,探寻分层精准施策指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对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农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普遍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培育新型农业农村经营主体,促进我省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完成2035年乡村振兴决定性进展规划的重要选择。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