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驰在“生命转运线”上的“摆渡人”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青海省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护转运队临时党支部

本报记者 郭 靓

这是一支敢打硬仗的团队: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闻令而动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骤然打响。一行10人组成的青海省红十字会救护转运队星夜集结,奔赴湖北武汉,协助当地进行新冠肺炎危重症、重症患者转运工作。

这是一支能打胜仗的团队:驰援武汉连续奋战40余天,累计转运新冠肺炎患者2417人,其中转运危重症、重症患者占全部转运患者的80%以上,被称之为摆渡生命的“生死时速”。

“2020年2月7日,元宵佳节的前一天,接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派遣通知后,我们迅速行动,3小时集结完毕,6小时整装待发。”青海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和应急救护中心主任、省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护转运队队长王海涛说,来自青海省红十字搜救队、青海省中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等医疗机构的5名医生和5名驾驶员组成青海省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护转运队,他们中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22岁,同时具备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临床经验和急救车驾驶技能。当晚,这支队伍千里驰骋奔赴武汉。

到达武汉,救护转运队除了迅速展开专业有序的培训外,还火线成立青海省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护转运队临时党支部,由王海涛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主治医师郗汇聪和赵振峰两名入党积极分子火线入党。在第一时间召开的支部党员大会上,救护转运队完成分工和简单准备后,迅即投入紧张的转运工作中,此时,大家都已忘记这一天正是元宵佳节。

救护转运队进驻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武汉市最大的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全院共1050张病床,全都是危重症、重症患者。队员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将一名病情恶化的患者转运至重症监护室抢救。

“看似简单的院内转运,没有救护车还真不行。”王海涛介绍,两个病区分别在医院的C栋东侧与B栋西侧,步行距离不超过500米,但由于患者血氧饱和严重不足,如果用手推车转运,稍有颠簸就会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需要救护车以及随车医生随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并将其安全送达。这500米,王海涛开了足足5分钟。

“救护车内的方寸空间,是摆渡生命的‘方舟’,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正是从这一刻起,王海涛与队员们当先锋、挑重担,满负荷、连轴转,尽显“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但在当时的情景下,光用救护车拉患者还不行,他们还得抬患者。“本来按照规定,我们只需在救护车上等候,医护人员会把患者抬下来,我们拉走即可。可医护人员都太忙了,而且她们大多是女同志,比我们更累。”青海红十字医院疼痛管理中心行政总监王学军和队友每天推着沉重的担架,辗转于隔离间、救护车和重症监护室。有些车载担架推起来特别沉,再加上危重症、重症患者必不可少的呼吸机、监护仪等,连续几趟下来,他们经常累得气喘吁吁,防护服被汗水浸湿更是常态。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队员们三班倒,虽说一个班6个小时,但加上前后的准备和收尾工作,一个班就得8小时,在武汉的40多天里,他们两只脚忙成了“陀螺”,很多时候累得就地秒睡。

即便这样,每天出车回来,队员们还是会迫不及待地聚在一起召开临时党支部会议。聊聊当天遇到的情况、探讨学习新的规范和方法、拧成一股绳互相加油打气……王海涛说:“尽管战斗艰苦,但大家仍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和顽强的作风,每个人都斗志昂扬。一个人,一颗心,我们十个人,一颗心。临时党支部就是一个战疫堡垒,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战疫一线。”

“我是队长,又是老党员,我先上。”“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也是老党员,让我去。”……由于患者数量多,转运工作任务重,时常需要在深夜继续执行转运任务,为了让队员们好好休整,王海涛和王学军这两位老大哥时常半夜爬起来抢着承担转运任务。

其他队员也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积极投入到每一次转运任务中,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24小时坚守“生命转运线”。在困难面前“我能坚持”,是队员们说得最多的话;在患者面前“把手给我”,是队员们义无反顾做得最多的事。1个,2个,3个,100个,1000个……一个个转运记录被刷新,一次次挑战被攻克,队员们“摆渡”于风险之间,用速度传递温暖,用行动彰显担当。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青海省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护转运队临时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任务完成,使命结束。这段炙热难忘的经历,值得我们一辈子珍藏。今后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诺言,用真心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王海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