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理论特刊 PDF 上一版

数字赋能,拓展高校研究生精准思政新路径

庄碧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国当前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数字赋能明显成为教育强国建设中开辟发展新领域和激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包括研究生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无疑应加强数字赋能,以精准思维开辟高校研究生思政工作新路径。

培养什么人:从群体画像到精准画像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2022年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为365.36万人,博士生在校生规模55.6万人,是2012年的2倍;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达到2.5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将近70万人。可见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不断壮大,其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差异化、个性化诉求也日益凸显。但当前高校在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过程中运用数字化分析尚未实现全覆盖,仍然停留在传统思政教育方式,革新较少,群体画像尚未完成,更难实现精准画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数字赋能的新背景下,学生在各类网络平台留下的数字痕迹往往是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行为特征的直接反映。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中心的作用,强化数字赋能,用好网络平台数据清洗、数据沉淀、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功能,基于大数据的科学联结,实效海量信息内在价值的成功提取,不仅绘出符合大部分研究生特征的“群体画像”,而且刻画每个研究生特有的“精准画像”。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思政工作者,我们要将线上画像和线下沟通相结合,对培养什么人形成更为明晰的定位和引导思路。因此,通过当代研究生的精准画像,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明确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开展高校研究生精准思政工作的关键。

怎样培养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思政工作在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虽然也融入了一些信息技术,但维持“上课”“班会”“通知”等“大水漫灌”的形式依然较多,一对一的“精准滴灌”方式使用较少。究其原因,与研究生思政工作者不擅长使用网络数据有关。

目前,研究生思政工作人员多为导师或辅导员等,纵使知晓研究生在网络上留下的“数字痕迹”,但普遍缺乏网络信息分析技术,无法从网络空间的海量数据中筛选有效信息,难以开展精准思政“滴灌”工作。而大数据时代,精准思政工作的开展必然离不开数据支撑,因此,数字赋能高校研究生精准思政工作,应当建设一支专业的学生网络行为数据分析队伍,为更好开展研究生精准思政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明确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从而实现“精准滴灌”,赋予学生点对点、线连线、面对面的教育指导,以达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实质性成效。

为谁培养人:从定性描述到数字说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字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数字要素已成为教育发展新的生产要素。高校研究生教育旨在为国家战略培育创新人才,但对于高校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培养效果却一直没有精准的衡量标准,定性描述居多,较少用数字说话,缺乏可视化呈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目标的明确答案,而数字化呈现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字赋能研究生思政工作应将定性与定量两种评价体系相结合,将周期性的数据填报转变为长期性的数据分析,从而更为精准衡量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完成实效,为思政工作的高质量推进提供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虽然数字赋能是开展高校研究生精准思政工作的新路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当秉承守正创新的原则,不能完全舍弃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而过于依赖数据,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需要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互通。同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研究生思政工作也将面临不少新的风险和挑战,研究生导师和相关思政工作者均需做好应对准备,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因此,在数字赋能高校研究生精准思政工作的实际运用中,要充分保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要认识到面对面的交流远比网络互动有温度,对一个人言行举止的观察远比一串冰冷的数字更有立体感。同时也应意识到教育数字化进程是无法逆转的变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遵循数字伦理、规避数字风险,最大程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优势,真正使数字赋能成为高校研究生精准思政新路径。

〔作者:庄碧云,女,汉族,硕士,华南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信息:广东省教育厅“数字赋能高校研究生精准思政路径研究”(2023JGXM_016);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基于大学生画像分析的新时代高校智能思政探索与研究”(2022GJ013);广东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网络思政名辅导员工作室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