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推进青海高等教育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

妥洪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要求。作为国家对外开放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对外开放,对于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极大提升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为青海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因此,如何实现 “一带一路”倡议与青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度融合,切实推动青海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十年来,青海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教育潮流。以服务“一带一路”为根本,以让中国文化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为目标,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增强了青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繁荣向上。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青海省积极响应,2013年12月,省政府成立了“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调领导小组”。2015年12月,根据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青海制定了《青海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明确了青海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将青海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综合物流枢纽、重要的产业基地和重要的人文交流基地”。2016年在《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扩大与相关国家互派留学生规模,鼓励与有实力的高校联合办学,支持青海民族大学建立中亚学院,青海师范大学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广泛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青少年交流互访活动。加强医疗卫生交流合作,在高原医学、藏蒙医药、地方病防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密切协作关系,在沿线有需求国家建立高原病和藏蒙医药诊治中心”。2017年4月,教育部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青海,青岛等六省(区)、市在京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教育部和六省(区)、市将统筹协调国内外优质资源,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总体目标,以提供人才支撑、促进民心相通、实现共同发展为重点任务,大力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努力形成“携手同行、顶层设计、政策倾斜、重点突破”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新局面。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丝路研究中心”、青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青海民族大学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国际性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通过以上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为青海高等教育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稳步推进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培养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推进,青海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也得到快速发展。在合作共赢、互助互学的基础上,秉承“己欲立而立人”的中国传统,以留学生交流为主要方式,有序与沿线国家扩大合作交流,整合优质资源走出去,选择优质资源引进来。五年多来,我省3所高校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努力改善来青留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2017年,教育部与青海省政府签署了“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通过省部共建方式,加大了对我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工作倾斜和支持。来青留学生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增加,在学历层次、生源质量、专业学科分布等方面也更趋向合理。设立的“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不仅为沿线国家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而且还弘扬中国文化,展示了青海特色、时代精神和青海形象。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并重、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并重。2018年,我省制定并印发了《青海省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广泛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来我省学习,互学互鉴。截至目前,省内高校通过“支持地方政府奖学金项目”“丝路奖学金—省部合作项目”及“高校研究生项目”等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招收来自南亚、中亚和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10多个国家来青留学生80多人,包括攻读作物育种博士学位,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等硕士学位人才。

三、着力加强沿线国家国际性交流交往

2017年4月,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参赞孙浩、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等一行5人来我省访问,并在青海大学作了题为《印度尼西亚、东盟与中国: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战略性合作》主题演讲。此次访问也开启了我省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教育交流合作的新领域。2017年7月,青海大学选派专家参加了在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合作论坛。7个国家45个科教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围绕“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联盟的深化合作事宜展开共同讨论。2018年6月,斯里兰卡西北省省长卡拉猜裴乃·罗杰斯瓦伦在参加“2018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期间,拜会青海省教育厅,就教育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交换意见,为促进下一步的教育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四、广泛开展沿线国家教育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以来,省内高校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拓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联盟建设,发挥联盟优势,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教育科研合作。青海师范大学于2017年10月参加了由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和四川大学等共同举办的2017喜马拉雅大学联盟年会,并签署喜马拉雅大学联盟章程,成为喜马拉雅大学联盟的正式成员,为进一步拓宽与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周边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青海民族大学积极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和博克拉大学沟通协商,就双方合作互派教师执教、学生交换学习等事宜达成初步共识。随着我省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层次交流,有力推动了省属高校与国外高校在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有效促进了省内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了专业人才培养步伐。科研合作,实现双方共同发展。长期以来,青海大学与以色列相关农业组织通过农业培训项目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方式进行交流,取得了较好成效。通过中国—以色列农业培训项目,青海大学农科院蔬菜、土肥以及管理专业的20余人先后赴以色列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水肥一体化技术、滴管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和蔬菜生产相关技术。邀请以色列专家来我省高校访问,并针对甜椒、辣椒、番茄、黄瓜等蔬菜种植情况进行现场考察和培训指导。青海大学培育的蚕豆因其品质好,已出口到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2021年底,青海民族大学经教育部批准与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合作举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这是我省首个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填补了我省中外合作办学的空白。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深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发挥国际教育在开展人文交流、民心互通与增进相互理解及塑造更为理想的外部关系等方面的作用,需要将当代国际教育发展与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结合,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教育的系统理论研究,特别要思考与确立未来国家国际教育战略行动路线和重点,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