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化定位 弘扬黄河文化

王化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中,有3000多年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展开的,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黄河流域为依托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以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弘扬黄河文化已经成为时代课题。发展黄河文化也成为沿黄各省区党委政府的神圣使命。

一、青海黄河文化的定位

青海是黄河的源头,青海境内黄河干流长1694千米,占黄河干流长度的31%,流域面积15.31万平方千米,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20%。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心目中的黄河文化似乎与青海无缘。青海要弘扬黄河文化,必须找准青海在黄河流域文化体系中的定位。青海的黄河文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昆仑文化。昆仑是山的文化,黄河是水的文化,二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必然联系呢?这就需要从中华先民的一个理念说起。在中国古老的典籍《尚书》中,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这条记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在古人的心目中,天有一个中心,就是北斗七星组成的紫微垣。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日月星辰均围绕紫微垣旋转。古人认为,大地也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一座山,就是昆仑山。“天下山川起昆仑,分三龙入中国”,昆仑是天下山川的祖脉所在。神奇的是,天的中心和地的中心是上下相通的,是相互联动的,是“天枢”和“地纽”的关系。由此,昆仑由一座山,演化成一个通天彻地的神奇所在。黄河发源于这样一座山,就给黄河赋予了神奇的力量。谈黄河不能不谈昆仑,昆仑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昆仑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一是上面谈到的“天枢地纽”,代表了中华先民的宇宙观。二是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的昆仑神话,承载着中华民族早期的历史记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伏羲画卦、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西王母等神话传说,无不是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反映。“赫赫我祖,来自昆仑”,更是中华先民残存的历史追溯,昭示着昆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三是昆仑承载着中华民族感情寄托和精神归宿,历史上,文人墨客不停地歌颂昆仑,慕仙求道者依恋昆仑,杰出的政治家向往并追寻昆仑,昆仑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慰藉。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政治家先后组织过对昆仑的追寻,毛泽东主席也曾经打算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溯流而上,追寻河源昆仑。由此可见,昆仑是黄河的一部分,沿着黄河追寻昆仑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

(二)玛域文化。玛域是藏族对黄河源头区域的统称,地域上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全部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各一部分。生活在广袤草原上的藏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玛域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从内容上讲,玛域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传统哲学拥有完整的逻辑学体系——藏传因明,是玛域文化的核心内容,堪称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具影响力的逻辑学,在世界逻辑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玛域是格萨尔王妃珠姆的故乡,是格萨尔赛马称王的地方,草原上广泛流传的格萨尔史诗是玛域文化的重要特色;玛域地区是藏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藏族的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为玛域文化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整个黄河流域而言,玛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容。

(三)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青海东部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形式。从时间上说,河湟文化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1年(西汉宣帝神爵元年)。这一年,西汉将军赵充国奉命平定先零羌乱。公元前60年,赵充国在大小榆谷屯田,开启了河湟地区屯垦戍边的历史先河,形成了河湟地区的历史主脉。从地域上讲,河湟文化覆盖了青海东北部的大部分行政区域,它包括了西宁市、海东市的全部,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各一部分。从人口上讲,河湟地区的人口约占青海总人口的80%以上,涵盖了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六个青海世居民族。从文化上讲,这里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交汇互融之地,是中原儒释道文化、西藏佛苯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互融之地,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河湟文化的这些特征是黄河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的,与兰州以下较为单一的儒家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是黄河流域最为丰富的多元文化形式,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关于弘扬青海黄河文化的设想

搞清楚青海黄河文化的定位,对于增强弘扬青海黄河文化的信心至关重要,是理清思路的基础和前提。弘扬青海黄河文化最根本的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黄河文化的重大要求,全面贯彻国家弘扬黄河文化的工作部署,具体地讲,应该重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谋划建设好青海境内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未来一个时期黄河文化发展弘扬的重要载体。谋划建设青海境内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当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为依托,充分考虑黄河青海段流长面宽的特点,依托青海境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串珠式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具体地讲,依托玛域文化,建设黄河文化玛沁(玛多)公园;依托屯垦戍边文化,建设黄河文化贵德(贵南、共和)公园;依托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建设黄河文化尖扎(化隆)公园;依托多民族融合文化资源,建设黄河文化循化公园;依托大禹治水传说和文化,建设黄河文化民和公园。用这种既有统一规划,又各具特色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推动青海黄河流域文化建设,将多地域、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一体文化形式完整展示出来,讲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青海故事,为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基础做出贡献。

(二)挖掘弘扬昆仑文化,推动建设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探源工作,召开过两次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内容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学为依托,以实证方式展开的,是物质层面的文明探源。中华文明探源在重视物质层面工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文化层面的探源,这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追寻。从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和中华民族追寻数千年的精神家园这个层面上讲,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以昆仑文化为目标,进行中华文明探源,需要阐明昆仑在中华先民心目中的地位,需要阐释昆仑神话所昭示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文化精神,需要厘清中华民族追寻昆仑的历史脉络,需要挖掘不同民族对昆仑文化的不同表述,需要展示昆仑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当前,可以推动建立昆仑国家文化公园,以青海为主导,联合新疆、甘肃、陕西、四川等省区,建设以展示昆仑文化遗存、弘扬昆仑文化精神、拓展昆仑文化范围、提升昆仑文化影响为重点的昆仑文化园区,以园区推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建设,开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思路和新途径。

(三)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注重弘扬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多元一体,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青海黄河流域是各世居民族的共同家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在弘扬发展黄河文化工作中,要注重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在各民族居住区域建设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青海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