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书写的一个宝贵精神文本

□马 钧

捧在我们手里的这本《解码四分厂》,虽然在页码上不算厚重,但从它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上来说,它却是一部颇具分量、意义不同寻常的书籍。

说它意义不同寻常,在于这部书的创意,出自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作为一个企业,他们以极高的政治站位、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聚焦“两弹一星”精神中一线产业工人群体,扛起精神传人的时代担当,开“两弹一星”精神行业传承、央企传承先河,组织专业写作队伍,历时近半年,辗转多个省份,系统挖掘整理了老一辈电力人在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四分厂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的历程。这份沉甸甸的红色记忆,已经远远超出行业传承的范围,而成为青海乃至全国人民的宝贵红色资源。

它的第二个意义,在于这部报告文学所聚焦的四分厂,之前很少在媒体上宣传过,正如作为本书作者之一的陶锋在采访感言里写下的这么一段文字:“在物理层面,四分厂是目前二二一厂保存最为完整的厂区。在精神层面,由于四分厂在二二一厂的职能定位,历来都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岁月推移,经历过那段峥嵘岁月、内心深藏着‘两弹一星’精神密码的老人们越来越少。可以说,这次对四分厂老职工的采访,是一次抢救性的挖掘,刻不容缓,时不我待……”抢救记忆,正是这部书特别不同寻常的一个地方。当我从主创人员口中得知,每三天就有一位当年参与四分厂的建设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本书的写作团队,何以能马不停蹄地在最短的时间里,以超常的速度完成这次跨越多个省份的大范围采访。特殊情形下的一种使命意识,凸显出这部书特殊的价值。可以说,没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就不会有这么一本书的诞生!

为什么这本书具有这么多不同寻常的意义?就因为他们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部分红色记忆的主人,因为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安全层面上需要高度保密的需要,这些“两弹一星”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得不隐姓埋名,退隐到历史舞台的背后。如今,当这一段特殊的经历和记忆可以公诸于世的时候,曾经秘密的经历和记忆,被新时代的寻访者再度激活和唤醒,激情燃烧背后的一股强大的时代精神,再次蓄能放电。

这部可以称为红色访谈录的文本,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贯穿在这本书里的人民史观。如果说过去的历史多半把记载的镜头对准了帝王将相,对准了功勋卓著的大人物,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则是把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人民,放在了历史的主体地位上。这部书虽然算不上宏大的史传著作,但它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为人民立传的自觉意识,无疑在为“两弹一星”的时代故事,添加了新的内容和未曾书写的许多历史细节,未曾记录的众多面孔和姓名。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一点,取决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可以说,这部书,就是一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纪实文学。

《解码四分厂》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写了,它是追寻和感动之行,是升华精神之行,是一次如主创人员之一杨玉婷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