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尹耀增

采访援青工作,记者感触最深的不是给项目、给资金,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能为当地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人才支撑。

山东第四批36名援青干部,计划内2批31名援青人才,连同3批383名柔性援青人才,把智力帮扶作为打基础、利长远、求突破的攻坚方向,从海北实际出发,采取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项目+人才”同步引进、重大课题专家学者进青“问诊把脉”等方式,助力海北补齐人才短板,让智力帮扶由点对点衔接,向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带队伍增强“造血”能力转变,助力当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实现高质量发展。

山东援青干部人才把海北当作第二故乡,把各族群众当亲人,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把个人专业所长与海北所需结合起来,把山东的产业人才优势与海北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海北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创业就业、人才资金、教育医疗等领域海北急需受援的短板和弱项,着力培育海北的“造血”功能。

采访中,农牧专家周磊、教师李思玲、医生姚可青等山东援青的干部人才,他们严谨、负责的品质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援青的日子是短暂的,但是我们要努力为海北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

王祖军作为山东省滨州市医疗援助团队的骨干,带领同事为祁连县先后引入设备物资100余万元,为当地成立了3个县级诊疗中心。他们发挥组团式帮扶优势,创新开展“一名专家带动一个专业发展,培养一名骨干医师、一名骨干护士”工程,传帮带医护人员29名,诊疗患者9000余人次。

如果说,资金和项目建设让海北大地的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那么山东选派的智力帮扶专家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无疑对海北有着更深层次影响。

平台建起来,人才强起来。山东在济南成立海北招商联络站,实现了海北州进出口零的突破;青岛房建公司小拉洞峡旅游项目开工建设,与鲁商集团合作的海北州特色产品展销中心挂牌运营,推动更多青海特产进入山东……

“一次海北行,一生海北情。”援青干部人才用智慧和汗水为海北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用真诚和真心服务了海北各族干部群众,谱写出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