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的 乡村振兴梦

本报记者 罗 珺

我叫马德明,生长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寺古村,从1992年开始我就步入了农机研制行业,先后在青海省多家企业担任技术主管。

2010年,我创办了“哈三”民生用具厂,起初工厂只有8名员工,启动资金也只有二十万元,公司发展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凭借着我长期扎根农村,在农机具研发、应用方面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带领员工上下一心,经过十几年发展,如今公司总资产达到1900余万元,员工也发展到35人,且均为专业技术人才,对“三农”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五年来,每到春耕时节,看着黄河岸边的田间小道上到处停放着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犁耕一体机、铺膜播种机、残膜回收机一应俱全,总是很感慨,正是这些农机具,让农民的传统种植方式实现了从牛拉犁到机耕地的转变。

近年来,我也看到了循化县小微企业异军突起,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了很大贡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断引进各类产业项目,乡村旅游、特色种植业快速发展,种植面积持续变大,但因缺少专业人才、专业农机具,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为此,循化县大力培育能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土专家”“田秀才”,积极推行“人才+产业”发展模式,着力盘活用好本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哈三”农机品牌创建人的我便成为了其中一员。我认为,企业发展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不积极创新注定会被市场淘汰。为解决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缺特色、缺经验”问题,我想到去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并花重金引进技术人才。

多年来,研制出了多种适用于山区的中小型农机具,个人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先后获得了“青海省技术明星”“青海省卓越企业家”“海东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去年3月,还上榜了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首批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

这几年来,我设计发明的多功能谷物脱粒机、铺膜机、残膜回收机等农机具,还有双层炉面节能环保取暖炉、卧式节能烧水锅炉等节能产品远销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区。

特别是铺膜播种机和残膜回收机最大程度利用了在家闲置的手扶拖拉机动力进行种植作业,每亩耕地比人工节约成本500余元。为循化县267.2公顷(4008亩)撂荒地复耕增添了机械化作业基础,解决了由于丘陵地势导致大型农机无法正常下地作业的现状,带领农民朋友走上了农机致富的道路,我也因此真正成为了农机“土专家”。

作为一名“土专家”,我需要长期扎根农村、长期服务于农机使用一线。国家和省上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多次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我在农机具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想着为发展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骨干力量。在持续做大做强“哈三”这一民生品牌的同时,工厂也为周边群众创造了近100个就业岗位。

当拿到“土专家”的荣誉证书时,我很激动,这是属于我的第一个国家级称号,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作为一名农机具研发人员,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机械化和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还要继续研发和改进农机具,努力改变传统农业和传统农民的生产模式,不断打造品牌的升级版,持续为农机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家乡的乡村振兴提供机械保障。

同时,我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正因为我热爱这片土地,我以自身30多年来对农机具的钻研和制造,来回报这片土地。如今,我的“土专家”梦想已经实现,而我也依旧会在农机一线用自己的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