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教育部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青海高校实施大类培养、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美育教育等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以统筹学生学习区、生活区、实践区、休闲区为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日益凸显,成为青海高校课堂教学之外的又一重要教育阵地。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青海高校党组织培养人才的新阵地

加强党建育人工作是高校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深化党建引领、优化人才培养、强化保障支撑,让各类教育教学主体、要素、环节和资源适配学生成长需求,构建契合大学建设需要、充满生机活力而又协调有序、体现良性循环的育人生态,着力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第一,“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平台。学生社区是以学生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为主体打造的模块化功能型社区,承担着学习、生活、实践、休闲等多重功能。学生在社区享受学校组织、宣传、学工、共青团、后勤等各个职能部门服务的过程中,认真参与社区的管理建设,丰富育人场景和元素,打造学生成长成才新平台。

第二,“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党建育人的新阵地。倡导在学生社区健全“高校党委—学生社区党支部—功能型党小组—学生党员宿舍”四级组织链条,建立“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学生社区党建模式,依照模块化管理,确保高校党建工作有形有效覆盖。通过创建“沉浸式”党建思政活动,把学生社区打造成培育时代新人的坚强堡垒,精准发挥高校党委的立德树人作用。

第三,“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新模式。将高校人才培养职能与生活要素、管理职责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培养评价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改革。践行“一线规则”,打造体现思政教育要求、符合学校办学特色、贴近实际生活的学生社区,形成全员下沉、同行同向的育人合力。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青海高校学生多维成长新空间

青海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丰富育人内容和形式,优化育人载体。

第一,突出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导向。青海高校学生社区打破年级、院系、专业、班级等限制,通过成立学生党小组、兴趣组、学生社团等,凸显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强学校与学生、学院、专业、教师之间的联动,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满足精神追求、助力成长成才的思想教育园地和研学实践高地。

第二,有效打通“大思政课”的教育场域。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明确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串联教育内容。青海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进一步拓展高校“大思政课”格局,厚植了肥沃的土壤。“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下的辅导员、教师党员、专家学者等进入学生社区,与学生们一起参加志愿公益活动、诵读经典、畅聊时事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身边、做到学生心坎上,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第三,丰富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载体。加强党员领导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扎实调研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面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及时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管理能力。

三、深化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青海实践

青海高校要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关键在实践。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大思政课”体系内容,着力将学生社区打造为高校党建工作实践园地、人才培养前沿阵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

第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青海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建立议事决策制度,保证党政齐抓共管,打破部门壁垒、明确权责划分、强化协调联动。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指南》为指引,将社区建设纳入青海各高校整体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大局,从党建引领、队伍入驻、学生参与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推进相关工作。

第二,加强学生社区空间建设。青海各高校应建成包含学生事务大厅、党团活动室、师生交流研讨室、心理咨询室,以及学生学习空间、双创空间、文艺空间等功能齐全的公共空间,满足学生学习、交友、兴趣爱好等多方面需求。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多元,尤其要借助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校史校情,盘活和激发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热情,营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探索形成校园和学生社区的品牌文化活动。

第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赋予青海高校的崇高使命。青海高校党委要将“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切实增进各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学生心灵深处。

第四,推动学生社区队伍建设。采用“社区工作室+”“辅导员+”模式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向学生社区汇聚。比如,建立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室,通过提供服务、挖掘典型、推广经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创新创业;聘请优秀企业家、校友定期做客学生社区,为学生排忧解难。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好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激励干部队伍担当作为。

第五,以“智慧校园”建设数字赋能学生社区。以满足学生数字化服务需求为中心,整合教务、科研、学工、共青团等多方面数据,构建多维度、全过程的学生电子成长档案,为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评价、企业选人用人提供数据支撑。依托“智慧校园”建设为学生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搭建“一站式”线上办理平台,提高学生管理与服务效能。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组织人事部。本文系2023年度青海省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青海省高校党建引领时代新人培养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