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 成为文旅新时尚

李非燃

如今,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博游成为不少游客旅游必选,“逛博物馆”蔚然成风,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记。

“党建+博物馆”,“红色”资源赓续爱国情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在突出党建引领、强化阵地建设上,积极探索博物馆治理新模式,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价值持续彰显。中共一大纪念馆挂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走入课堂,推出青少年进馆体验系列教育项目,将纪念馆展厅打造成为沉浸式红色文化的体验课堂。据统计,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3.6万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有1600余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达94%。通过阵地建设,打造“党建+博物馆”模式,深入挖掘、保护、传承、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促进红色旅游与文博游有机融合,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

“智能+博物馆”,“绿色”资源赋能文物展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许多博物馆推出“一物一码”智能导览项目,扫描每件展品对应的二维码即可“云”听讲解,了解其背后的文物故事。虚拟现实、全息影像、3D互动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增强了博物馆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趣味性。沉浸式主题展,通过生活化、艺术化结合,生动活泼地表达文物,激发观众对于文物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在文物保护传承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平台走向“云端”,注重挖掘文物“智能”价值,丰富传统的博物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

“文创+博物馆”,“多彩”资源领略传统文化。数字博物馆、文博纪录片、文创产品、文物表情包……新技术、新形式让原本严肃的文物变得活泼,让历史从书本走入生活,掀起一阵阵“文博热”。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结合考古发现推出的盲盒,一系列新理念、新创意,让博物馆脱下了神秘的面纱,不断更新自己的“语言”,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愈发平易近人、生动可爱。越来越多的展览朝着趣味化、生活化、新颖化发展,配套的文创产品、亲子研学、社教活动丰富多彩,创意无限、寓教于乐,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接受知识、获取灵感、放松身心的公共文化空间,让“打卡”博物馆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每件文物,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散落在五千年历史长河里的繁星。隔着时光和历史的长河,我们与博物馆中的文物跨越时空相遇,目之所及,是穿越千年的两相凝望。当我们回望时,可以看见传统文化的脉络;当我们前行时,可以传承中华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