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习惯

乐 兵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回信中指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为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公众对生活垃圾分类观念、参与、感受等方面正在出现积极变化。给自己一个环保习惯,给垃圾一个利用空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选择。

垃圾分类旨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不能只注重形式,甚至“为分类而分类”。面对推广垃圾分类过程中群众可能出现的不理解、不配合,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工作方法上动脑筋,还要在工作态度上下功夫,不能只堵不疏、以罚代管。要看到知识普及的重要,引导居民生活习惯,多一分耐心、多一些引导,帮助群众实现“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

推动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还需打通后续收运、利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客观来说,一些城市分类运输设施配备不足,存在垃圾“先分后混”的问题。这从侧面说明:分类只是垃圾处理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前端环节,外运不及时、处理能力不足等其他环节的问题都将制约着垃圾分类的效果。《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要求具备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到2023年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正是为了在垃圾处理全链条上有机衔接、补齐短板。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好“源头治理”。需要人们形成绿色生活理念、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以实际行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