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深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孙佳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党和国家的战略实施和全社会全方位的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实践伟力。生态文明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青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有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与担当,也要为学生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积极投身解决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凝聚建功生态文明的青春力量。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坚持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要求,及时响应时代发展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强化全员育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青年学子。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全员育人体系,党团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形成合力,打造一体化、多层级的全员工作队伍,核心是要合理设计课程体系,真正学懂弄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子、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一是让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教育主体、对象、内容以及环境等要素置于我省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视野中,创新思政课的课堂形态,改进思政课的授课方式,构建起“一体化”思政育人大格局。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凝聚“全员育人”的有效合力。要运用系统性思维,从担负历史使命的高度、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维度、促进学生赋能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守绿色根脉、练就过硬学术本领。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采取课堂讨论、案例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发表观点和意见,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了解中国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深刻领会并全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引导学生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走出一条高校全员育人的新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三是让特色资源融入课堂,擦亮“全员育人”的实践特征。青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新时代又赋予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使命。可以通过生态保护寻访、现场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运用好诸如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西宁野生动物园、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三江源国家公园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贴近现实,积极探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青年学子的实现路径,让“身边人”讲“身边事”,把“大道理”化为“小故事”,通过多角度设计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相结合,并融入相关课程,深入探讨它们的渊源、共性和发展路径,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保护的智慧和观念,并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和继承这些传统智慧,造福人类发展。
优化全程育人,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内在要求,这就要求与时俱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生态文明观、绿色价值观教育,彰显绿色发展的时代需求,体现生态教育的时代内涵,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将生态德育有机融入到“三全育人”的德育体系中,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一是将生态德育贯通育人全过程。通过育人阵地共建、活动共办、平台共用、成果共享创新思政课的课堂形态,改进思政课的授课方式。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加强生态科学与各学科建设的衔接渗透,全方位拓宽生态道德教育渠道。通过团委引导各级学生组织、团支部开展生态德育的相关活动,利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全国生态日等相关节日,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生态共情力,实现在实践中感悟、反思、行动,达到青年群体生态德育的积极效果。二是强化多方协同整合生态德育力量。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体系中,整合校内资源加大对生态德育的投入,并推动各部门形成多方联动的生态德育机制。逐步探索校内外协同的生态文明育人体系,逐渐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和社区、家庭为补充的“开放式”生态文明教育支撑网络。联合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媒体、社区、家庭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育人全过程。聚合校内外导师、育人阵地、实践场景、特色案例、网络平台等优质资源,以高校带动、多元联动(家庭、社区、社会等)、内外互动提升生态德育的适应性、黏合度和聚合力。三是根植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道德。不断营造绿色低碳生态德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用绿色低碳生态文化自觉引领师生精神世界,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理念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学习生活习惯,切实履行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使命,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自觉。
深化全方位育人,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育人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接地气”的大思政育人课堂,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不断优化“全过程”育人手段。一是丰富生态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党团活动、班会,组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提高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认识。组织环保志愿活动、生态环保讲座、学习观看先进人物事迹等,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推动生态环保理念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二是拓展生态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平台。加强对学生实践教育的培训指导,与“第一课堂”联动,同时促进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基地与志愿服务平台,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环保调研、生态保护、垃圾分类等生态保护主题的实践与志愿服务项目,注重项目的质量和实践成果,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感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的创新创业比赛,鼓励学生提出生态环保方案和创新设计,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三是完善生态文明实践育人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生态实践、志愿服务的学生给予认可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对成果的总结、宣传,组织实践成果展示活动、经验交流会等,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学生的实践成果和经验,激发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并以实际行动宣传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校作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为重要路径支撑,丰富思政育人体系,培育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能力与责任担当,培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