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魏晓光 宋瑞龙

金融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蕴含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先进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灵活、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也能够引领金融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推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首先,金融监管政策的不断变化给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带来了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策略。其次,市场竞争加剧也带来了客户资源的争夺,商业银行需要在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上不断提升以保持客户黏性。再者,银行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也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在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合规经营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这些挑战要求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中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领作用,以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其起点在于“新”、目标在于“质”、关键在于“力”,我们必须应用金融科技创新的技术成果,探索银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方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石。

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之“新”在何处?

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在于“新”,体现在技术的深度融合、服务模式的创新和业务模式的重构等多个方面。这些“新”不仅为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其一,“新”在技术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银行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银行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贷款服务;通过云计算,银行能够弹性扩展服务能力,应对突发的高并发需求等。其二,“新”在服务模式的创新。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往往以银行为中心,而金融科技则可推动银行业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例如,通过移动金融应用,客户可以随时随地管理自己的资产,享受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通过互联网银行,客户可以自主选择金融产品,实现财富的自主管理。其三,“新”在业务模式的重构。金融科技促使银行业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如直销银行、股权众筹等,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扩大了服务范围。

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之“质”为何用?

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于“质”,主要指服务质量的优化、风险管理手段的质变、业务运营效率的提升。“质”的提升在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优化了服务质量,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精准性,还提升了业务运营的效率,为银行业带来了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好的客户体验。其一,“质”在服务质量的优化。金融科技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其二,“质”在风险管理的精准性。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对银行业务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监控;通过实时监测交易行为、客户信用等关键指标,银行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等。其三,“质”在业务运营的效率。金融科技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例如,通过采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银行可以自动化处理大量重复性、繁琐的任务,从而释放人力资源,让员工有更多时间专注于高价值的工作。

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之“力”在何为?

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力”,指的是金融科技可使银行业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其一,“力”在推动力。金融科技作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正在引领银行业进行深刻变革。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金融科技推动银行业不断突破传统边界,探索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使得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得以创新和发展,为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其二,“力”在创新力。金融科技激发了银行业的创新活力,使得银行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投顾、智能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投资渠道。其三,“力”在竞争力。金融科技提升了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使得银行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引入新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等,银行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资源,从而增强自身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例如,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客户精准画像,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总之,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时代进步的迫切需求。新时代新征程,银行业必须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突出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质”“力”这一重点,促使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实、更有力量。

〔作者:魏晓光、宋瑞龙,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2567630H)、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TFCIC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