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张 磊 孙 勇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教育部把“大思政课”摆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在当下,以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不仅重塑着世界经济形态和全球发展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图景和思维交往方式,指引着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青海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机遇,聚焦“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效性、针对性,通过推进数字平台应用、提高教师数字素养、整合教育数字资源等多种方式,以数字化转型增强“大思政课”育人效能,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推进数字平台应用,拓宽“大思政课”育人场域

“大思政课”之“大”,其核心意涵在于打破传统思政课堂模式的局限性,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格局。因此,“大课堂”的构建就尤为关键。“大课堂”不仅仅意味着要扩大思政课的受众人群,更要求对思政课课程教学空间进行深度拓展与重构。要增强思政课堂的空间广阔性和时间延展性,利用数字平台拓宽“大思政课”的育人场域,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于一体,涵盖大中小学的各个阶段,集网络思政、文化思政、实践思政于一体,贯穿于课堂活动、日常生活、学术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或文化活动等,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青海省加快推进数字平台应用,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界限,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大课堂”。2023年以来,青海省以巩固深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整省试点成果为契机,组织1500余所中小学校、5.7万余名教师、88万余名学生持续应用数字平台。加大数字平台使用的基础保障,青海省所有学校(含教学点)都已接入互联网,带宽全部达到100M以上,建立校园网的比例超过83%,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达99%。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师生能够通过应用数字平台,跨越地理阻隔,利用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将线上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思政课堂。

青海省教育部门以数字平台赋能“三个课堂”,从多个角度拓宽思政教育场域,助力“大思政课”建设。利用西宁智慧教育平台,强化“第一课堂”主阵地。以思政课为关键、语文课等为骨干、其他课程为支撑,利用数字平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打通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深化完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确保思政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实现思政元素在各学科间的有机渗透与深度融合。丰富科普教育形式,激发“第二课堂”活力。运用青海省博物馆数字展览、“两弹一星”精神VR全景展览馆、青海省图书馆电子资源馆外访问系统等地方特色数字资源,推动开门办好“大思政课”,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推出的“中国湿岛 丝路屏障”生物多样性线上科普教育云上展馆,通过720°VR全景,以三维建模、文字图片展示、视频等方式展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地域文化等内容,这些地方特色数字资源的融入,打破了线下科普场馆地理空间限制,拓宽“大思政课”育人场域,既为思政教育提供海量的优质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也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延展到社会之中,通过富有情境性、体验性的学习之旅发挥社会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搭建“云端课堂”,推动“第三课堂”建设。通过网络平台,积极推出符合时代气象的优质网络思政课,打造思政教育专题栏目,学生和教师可以在课后自主学习,参与线上讨论,聆听名家讲座,强化“互联网+”育人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校内外联动,共同构建育人共同体。

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强化“大思政课”育人队伍

教师数字素养是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在当今社会,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数字素养不仅是顺应教育数字化的时代潮流、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胜任力、推进协同思政育人的关键所在。

青海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围绕着力提高教师数字素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实施措施,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能力素养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通过制定数字人才培育方案、搭建教师发展数字平台、开展数字专题培训、观摩技术应用活动等措施,加深教师对于数字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提高教师对于学校现有数字化设备的应用程度。在帮助思政课教师学会运用数字技术拓展育人场域的同时,也为学校实现数字技术与课程思政、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有机融合打下了素质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大思政课”育人队伍的工作能力。

在青海省西宁市,市教育局为提高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全面增强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效果,对照《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积极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专题讲座、主题教研等活动,以“中小学思政德育教师微课制作”“新时代思政德育教师的使命与担当”等为主题,组织全市3260余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骨干教师开展“思政德育大教研”活动,让数字技术所催生出的资源覆盖量大、课堂参与感强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达到沉浸式启润心智、涵养情感的育人效果,为“大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革新提供平台和抓手,满足教育对象的期待。除此之外,青海开放大学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在线开展了主题为《AI助力智慧教学的趋势和应用》的专题讲座,讲座不仅以国际视野分享了智慧教学的发展趋势,还具体讲解了智慧教学实操技巧,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方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互动方式和情感体验,有效增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生动性、实效性。

接下来,青海应着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和教师队伍建设。赋能教师教研能力提升方面,依托“互联网+”开发虚拟教研新模式,建设“教师研修”虚拟平台,构建跨专业、跨校区、跨地域的数字集体备课系统和教师研修培训系统,强化数字研讨,借助虚拟教研平台强化数字化集体备课,深耕教师成长的数字沃土;推进名师示范引领,分享先进的教学理念、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秀的教研经验,助力教师教学发展,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从教师教育、教师发展、教师管理和教师素养提升等多个维度建立教师数字信息系统,推动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立可视化监测平台,为教师队伍建设决策科学化、治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提供数据支撑,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

整合教育数字资源,创新“大思政课”育人模式

数字资源打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极大丰富了“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取和组合这些资源,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提供的全新机遇,通过不断增强数字资源的协同性和利用率,创新“大思政课”育人方法,培育“大思政课”育人新形态。

近年来,青海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战略,深度挖掘并有效整合现有的教育数字资源,以创新之力驱动思政教育变革,持续丰富本地教学资源库,有力推动“大思政课”育人方式的革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思政课作为“主阵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将海量数字资源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整合,拓宽学生视野,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持续改革创新学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模式,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强大动能,为提升全省“大思政课”教学水平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

青海大学以利用数字资源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建设青海大学VR实验室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构教学模式,延展育人场域,开展沉浸式、情景式体验教学,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显著增强,给予学生切身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抬头率”“点头率”不断提高。同时,青海大学依靠清华大学对口支援的资源优势,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积极推动青大学子与清华学子云端同上一堂“形势与政策”课。通过线上方式借力清华大学优质教学资源,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探索思政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与新形式。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从多方面切入,丰富学校思政课教学的数字资源。学校建成使用“新青海精神”主题展馆和思政教育虚拟仿真实践基地,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保障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搭建“城思有得”微信公众号,拓展思政教育平台载体,扩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完善“题答答”线上考试答题系统,建立完善相关学科题库50余个,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业评价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探索形成“三资源、双平台、理实结合、知信行统一”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和“一体两线三维多元”的课程评价模式,在筑牢思政课程“主战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并进,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教育数字化的浪潮下,青海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创新实践路径,强化支撑体系,挖掘数字技术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潜力与价值,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新领域、新赛道,激发“大思政课”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深度与温度的协同跃升。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青海将持续以实际行动进一步切实发挥数字技术的突出优势,加快推进数字时代“大思政课”的大平台、大师资、大课堂建设,以青海行动有效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在守正创新中努力打造立德树人的青海品牌,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多数字化力量。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