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PDF 上一版

开民族团结之花 育共同富裕之果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本报记者

青海是生态的高地,山峦巍峨,万物丰饶。青海是团结的热土,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并作出重要讲话,在全省上下引发强烈共鸣。

谆谆嘱托,暖人心田;殷切期望,催人奋进。全省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形有感有效做好民族工作,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协力、砥砺前进,汇聚起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强大力量。

培根铸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盛夏西宁的苍郁葱翠浸染山河,扮靓城市风貌,也让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内尽显生机活力。

修远楼内,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操场上,运动的身影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这所沪青两地共建的学校里,学生们充分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的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更是在孩子们的心里播撒下了团结进步的“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时,观摩了“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课堂上,15岁的尼东拉毛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自己家乡的变化。每每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她的眼光中依旧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习爷爷的勉励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将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为家乡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看望全校师生,令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扎西黄秀激动万分。“我们要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奋进之力,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做好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领域的宣传工作,做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领行动,促进果洛学生与上海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深入交流。”

作为民族学校的校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民族中学校长柳海忠深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民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将和同事们一道,努力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德育发展路径,加强与民族地区、民族学校的交流合作,互帮互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载歌载舞,欢笑不断……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作为一条多民族集聚、多民族共处的历史老街,辖区内的18个少数民族和谐共处,其乐融融。“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精神要义、方法思路和实践路径,建好美美与共幸福和谐社区。”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李志锋说。

体育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我们将主动把体育工作融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局中去考虑,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身心健康、增进‘五个认同’、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功能,让我省各民族群众通过体育的方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省体育局群体青少处干部甄文静说。

以文化为纽带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6月21日,位于宏觉寺内的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里游人如织,基地内的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令人沉醉于传统文化的醇厚韵味,沉浸在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斑斓画卷里。

看着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认同,宏觉寺民管会副主任观觉不禁面露笑容,耳畔也再次回响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奋斗。希望青海藏传佛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现实实践,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省委统战部综合协调处三级调研员张超说。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文化共生的地方,在几百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文化。“作为同仁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分子,我将一如既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一切工作围绕服务群众,团结群众而推进,为促进同仁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努力奋斗。”同仁市委组织部干部赵强说。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央隆乡党委书记郭延山说:“我将持续巩固好‘石榴籽家园’成果,打造好‘民族团结+自然学校’‘民族团结+乡村史馆’等创建品牌,有形有感有效推动央隆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街道充分发挥社区“石榴籽”家园阵地作用,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街道党工委书记久美丁增说:“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厚爱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做实城市‘微治理’,为打造‘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作出贡献。”

以民生保障为基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仲夏的午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良教乡上治泉村的马生福与村里的老伙计在树荫下下着棋,惬意地享受着幸福时光。

2023年,马生福和附近村民从前跃村搬到上治泉村。“如今,我们一家人住的是140平方米的大楼房,周围商场、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公共服务也十分便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我们要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近年来,青海民生支出保持在75%以上,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逐年提高。省财政厅预算处二级主任科员韩云龙说:“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解决好群众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促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基础更加坚实。”

建立全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并发布实施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印发实施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实施方案……省民政厅持续增强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青海80多万名老年人共享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发展成果。“我们将以养老服务提质增能推动养老事业全方位嵌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打造高原特色养老服务青海样板。”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干部王利利说。

作为社保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西宁市城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刘依琪也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字一句地写在了笔记本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提振了信心。我将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主线,扎根‘小窗口’服务‘大民生’,以真心融入群众,靠真情温暖民心,为打造‘规范、高效、廉洁、便民’的政务服务环境贡献青年力量。”

海东市平安区农科局干部张成斌同样感到使命光荣、重任在肩。“我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服务农村的实际行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在干事创业中展现新时代农业工作者的蓬勃朝气。”

“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处长吴庆猛牢牢记在了心里。“我们将围绕农牧民增收这项中心工作,做强乡村产业,推动稳岗就业,深化农村改革,落实支持政策,因地制宜做活土特产文章,真正让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六月,对于海西州德令哈市蓄集乡的牧民来说是剪羊毛的重要季节。蓄集乡党委组织机关干部、茶汉哈达村的党员干部,自备工具到村里缺少劳动力的牧民家中提供帮助,减轻牧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有了新的方向和动力。”茶汉哈达村党支部书记达希玛说,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将继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郑思哲 执笔;魏爽 张晓英 李兴发 陈俊 王晶 王宥力 苏烽 公保安加 王臻 陈赟业 尹耀增 郭靓 程宦宁 通讯员 段振韬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