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PDF 上一版

总书记的话刻进了师生心里

食堂饭菜丰盛可口。
实验课严肃认真。本报记者 陆广涛 摄

本报记者 李兴发 郑思哲 董志勇

盛夏时节,青海绿意盎然,暖风沁心。

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赴青海,殷殷嘱托,深情牵挂,令590多万高原儿女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青海考察的首站。6月21日,记者来到这所由上海市投资援建,隶属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管理的全日制寄宿制中学,琅琅书声在校园内回响。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自然条件严酷,教育资源紧缺。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借助东西部协作和上海市对口支援,在省会西宁建起了果洛西宁民族中学。

上海先后投入了10.5亿元教育资金,实施了190个教育项目,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就是其中之一。建校以来,学校教育教学成效显著,2022年至2023年连续两年高考录取率为100%。2023年,高考成绩更是再创新高,本科上线率达到了71%。

6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温暖着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心田。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地询问了学生构成、课程设置、体育锻炼、普通话水平等情况。先后察看了食堂、宿舍,还特意嘱咐食堂工作人员一定要确保学生饮食安全、营养可口。”谈到当时的情形,上海第五批援青干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常途依旧难掩内心的激动。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常途说,今后将继续发挥上海对口支援的优势,引进更好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让每一个孩子努力学习,成人成才,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当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了解到学校将思政课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听了孩子们讲述新时代家乡的可喜变化,看了孩子们的画作,十分高兴。无微不至的关怀、殷切的嘱托,让全校师生备受鼓舞。

修远楼高一(1)班教室里,同学们还在回味和分享着习近平总书记来班里观摩“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时的情景,习近平总书记慈祥的笑容清晰地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习爷爷很认真地看了我的画,仔细听了我讲的故事,还问了我很多家乡的变化。”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课堂时的情景,来自果洛州久治县白玉乡的学生尼东拉毛记忆犹新——谈起家乡变化的话题,她踊跃举手,用一幅画给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自己家从传统的骑马放牧,到如今利用无人机放牧的变迁。

上海支援果洛建设十多年来,无论是教育、医疗卫生,还是畜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迈入了快车道。谈家乡的新貌,说新时代家乡的变化,是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思政课的重要内容。

在听完学生们关于家乡变迁的故事后,习近平总书记说,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深情嘱托,坚定了我们做好思政课的信心决心。”当时在现场的思政课教师魏正元说:“作为一名一线思政课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会在现有思政课内容框架上再作创新,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教学课、育人课,努力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在校园的长椅上,依闹依毛正和同学享受着午休闲暇。她就是在新闻镜头里那个热泪满眶依依不舍的女孩。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时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了下来。习爷爷那么忙,还亲自来看望我们,我真的既幸福又感动。我不会辜负习爷爷对我们的期望,也不会辜负国家的培养,考个好大学,毕业后回来建设我的家乡。”

阳光下,校园内的孩子们朝气蓬勃。6月18日的“温暖”,将伴随他们一生,激励他们一辈子。不久的将来,他们将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从高等学府里归来,在青海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用青春和汗水履行今天许下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