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余载开拓高原医学新局面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慢性高原病的高发地区,高原相关疾病以及地方病、传染病易发多发。加快高原医学研究对于维护高原居民身体健康和提高期望寿命,保障青藏铁路正常运行和川藏铁路建设、三江源生态保护等重大国家战略工程建设者健康安全,加强民族团结和高原边防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青海高原医学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以吴天一院士为代表的高原医学专家团队系统开展高原医学研究。1984年成立青海省高原科学医学研究所,这不仅是全国高原医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也是青海高原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87年,成立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标志着我国高原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进入新的时期。1991—1995年,时任研究员的吴天一承担国家科技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及其防治的综合研究”重大课题,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分型,形成了国内慢性高原病理论体系。2001年—2006年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成功建立高原卫生保障防护系统,实现了5年建设期间14万建筑大军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医学奇迹,吴天一院士也被亲切地称为“铁路大军守护神”。2004年,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与低氧生理学术大会,确定了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2005年国际高山医学协会向全世界正式发布。

2022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青海建设高原医学研究中心行动方案(2022—2035年)》,明确了工作任务,按照“聚焦核心、强化主体、突出领域、形成特色”思路,建立以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为中心载体,以青海大学医学部、省人民医院等5家单位为依托,与国内外多部门、多机构为合作联盟的“1+5+N”科研合作体系。积极搭建高原医学“五个中心、一个基地”和“六个平台”及“中藏医药传承”平台,开展涵盖慢性高原病、肺心病、包虫病、高原习服训练、高原世居久居人群脱适应及脱习服等内容的“10+N”专项研究行动。逐步建立完善运行机制、管理机构、核心团队,强化人才引领,促进科技创新,开展重点领域和重大课题攻关,推动高原医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