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焕发新生机

机械耕种。本报记者 陈俊 通讯员 韩兴旺 摄

本报记者 陈 俊 通讯员 韩兴旺

“西沟河对岸的这片地挺大的,期待能在这里搞一片油菜花海,打造成乡村‘袖珍’景区,既能吸引游客,还能增加收入。”5月6日,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西沟村党支部书记韩守仁说。

2021年,韩守仁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上任,他便结合国家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村内撂荒地较多等实际,许下誓让“撂荒地”成“金土地”的心愿。

西沟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带,是典型的坡地村,海拔落差大,土地贫瘠,地块琐碎,机械化耕作难度大成本高,村内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人口近4成,久而久之土地便撂荒了。

那么,三年时间过去,心愿的种子成长的咋样?5月5日,记者沿着西沟河徒步登上一处高坡放眼望去,远处旋耕拖拉机轰鸣声在山间谷地回荡,拖拉机后面是铺平的新土,层层叠叠在山坡上。

韩守仁站立的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由于基础条件不好,13.5公顷土地成为撂荒地。

韩守仁告诉记者:“这块撂荒地是沙质土,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加上缺乏灌溉用水,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

2022年6月,在积石镇党委协调下,韩守仁四处奔走,争取到了300万元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对西沟村年久失修涝池和提灌站进行维修改造,通过新增提灌站及灌溉主渠道,彻底改善西沟村40公顷耕地灌溉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这,只是积石镇撂荒地复垦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积石镇党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主动担起撂荒地整治重担,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深入田间地头,以“地毯式”“拉网式”无死角摸排撂荒现状,督促各村推进农田改造、水利沟渠建设维护等,镇村两级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农田沟渠进行清淤、整修、硬底化,完善水利设施和基础设施,全面保障农田灌溉需求,先后打造了2个千亩玉米种植基地、1个千亩线辣椒种植基地。

水渠浇灌农田,同时也滋润了群众的心田。

灌溉用水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韩守仁信心十足,做群众思想工作也有了底气。他和驻村工作队跑遍了家家户户,又挨个给在外务工的人打电话,前后组织村民多次开会商量,还带着在家的村民到外村参观撂荒地复耕。去年10月,这件事终于尘埃落定。

撂荒地复耕要经过打草、旋耕机旋耕、生土翻犁、施肥等多个环节,前后要花上两三个月时间,平均每亩地需要投资300到500元。

“坡上这地,路边的还好,里面的那一片,地不平,实在不好种,耗时又费钱。”老党员韩昌说,两个儿子在外务工,自己就和老伴在家种点儿菜,听说村党支部请来了农耕机帮忙耕种,还免费发放油菜花种子肥料,他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我们发放的油菜品种是高产、优质,并且是花期长的。到了夏季,油菜开花后,能吸引游客过来赏花观景,同时也为农户带来一个好收成,保产又保收。今年计划种植200亩油菜,每亩的产量在300斤左右,一斤按照市场价3.5元计算,将为村民带来近21万元的收入。”西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汉华带着村民将耕层和土壤进行翻转和疏松,还掰着手指算起了收益。

西沟村积极探索“党支部+村集体+农户”模式,按照“党支部主导、村集体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村集体带头示范,农户投工投劳,组织协调撂荒地复垦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在党建引领下,发挥党委主导引领与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更多资金,破解更多灌溉难题,在花田中开辟一些网格化小径,为游客保留最佳赏景C位,装上网围栏避免牲畜啃食和游客踩踏。”积石镇党委书记罗凯说,将西沟村撂荒地整理树为样板,在全镇范围内复刻,做到以点带面、连线成片、辐射全镇,让撂荒地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