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采珠

马背藏戏演出。
丹麻土族花儿会现场。
西宁贤孝演出现场。

马背藏戏

马背藏戏是在藏戏的基础上创立的独特戏种,始于17世纪中叶果洛部落间的赛马会。创作者以草原为背景,马背为舞台,艺术地在马背上展现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由此,果洛地区兴起了马背藏戏的艺术表演。

马背藏戏内容与形式集中体现了藏族古典文学、音乐、舞蹈、马术表演等。它通过说唱、舞蹈和马术表演,再现了剧中所描写的历史场景和丰富的故事情节。

马背藏戏不受时空限制,演出时,圆场、绕场和过场皆在场地外围利用崇山峻岭、河流草原进行表演,以表示人物在行路、追逐或出入场;而戏剧冲突及唱、念、舞、技等则在场地内来表现;各角色在马上或马下,一段一段轮番演唱后,继续在场外山坡上按顺时针绕行一周,再回至场地内表演,类似于戏曲中的“过场戏”,以上表演形式主要表示舞台空间的转换,其表演风格强悍、干练,有着浓郁的藏民族生活气息。代表剧目有《格萨尔》和传统的八大藏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图源自《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二辑)》

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

丹麻土族花儿会起源于明朝后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互助土族自治县乃至青海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集会,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举行,会期为5天至7天,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与会期间,成千上万的土族男女歌手,身穿节日的盛装,从百里外赶到丹麻的河滩树林,放开喉咙,纵情歌唱,以“花儿”抒情说爱,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该项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文图由互助土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局提供

西宁贤孝

“贤孝”由弃恶扬善、褒奖孝贤而得名。西宁贤孝是青海地方曲种,曲种古老,源远流长。西宁贤孝是由明代讲唱世俗故事的“宝卷”流变而来的地方曲艺曲种,形成于明代中期,是青海古老而珍贵的说唱艺术。

西宁贤孝有传统长篇曲目百部以上,现已发掘的大传作品有17部。其唱腔曲牌有大贤孝调、小贤孝调、小曲等多种,其音乐曲调和构成为西宁地区所独有。

西宁贤孝演唱时使用的主要乐器是三弦(也有加板胡的),二人结伴演唱时多为女弹三弦,男拉板胡;若一人演唱,则怀抱三弦自弹自唱。西宁贤孝的最大特点是说唱结合,并且有大段的成套说白,曲目以中长篇故事居多。

西宁贤孝曲调悠长、委婉凄切、柔美动听,有别于其他本地曲种。据考证,西宁贤孝曲调在长期的发展流变过程中汲取了古代曲艺“门词”“陶真”“宝卷”等成分,兼收“老弦”“官弦”和“下弦”等古代曲艺的曲调,经过艺人们长期演唱的实践与创造,形成了西宁贤孝独特的曲调风格。

文图源自《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