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彪:

矢志不渝传承大有山传统武术

赵洪彪展示大有山传统武术。
赵洪彪与弟子切磋武艺。
年轻时的赵洪彪已名声在外。
大有山村村民赵成科家的中堂上,挂着书法家誊抄的左宗棠褒奖信札。(王十梅 摄)(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赵洪彪提供。)

□王十梅 谭 梅

山路蜿蜒而上,拐过数弯后,地势变得平坦。在海拔2600多米的山顶回望,西宁部分城区尽收眼底,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沿着公路继续前行,眼前是一片平地,田畴相连、村舍俨然。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大有山村,就位于这片塬上,这里被誉为“青海武术之乡”。

在大有山村,赵洪彪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是享誉青海省武术界的老拳师,更是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从十岁习武,到如今年逾耄耋,在传承和弘扬大有山传统武术的道路上,赵洪彪老人始终无悔坚守、矢志不渝。

第一次见到赵洪彪老人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很不好。因为病情严重,老人甚至插着氧气管。但出于心中对大有山传统武术的那份坚守,他执意接受采访。他怕自己万一不在了,关于大有山传统武术的一些历史和故事会消弭于历史,被人们所遗忘。最终,在赵洪彪老人时断时续的叙述中,关于大有山传统武术的历史渊薮以及他痴迷中华传统武术的往事,在我们面前徐徐展现。

青海武术之乡

大有山村因山名而得村名。村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西宁府新志》中就有“大有山庄,城北十五里”的记载。

珍藏在大有山村村民赵成科家的《赵氏族谱》中,记载着大有山赵氏族人随军在青海的往事。青海已故文化学者李逢春根据《赵氏族谱》记载考证,清朝同治年间,大有山村有一位名叫赵维贤,曾任轻车都尉(古代军职名)的人。他出生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到甘肃学院求学,后被学院录取为廪生。后来,赵维贤回到故乡,恰逢同治年间农民起义,重兵包围了西宁府,攻占了大通县城。

在赵成科家的家谱中,还有一封信札。因为年代久远,纸张脆弱,信札被赵成科珍藏,我们只在赵成科家的中堂见到了他请书法家誊抄的信札内容。

信札是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奏报朝廷后同意下发的一封褒奖信。信札中记述,在左宗棠派兵前来解围西宁府和大通县城时,久攻不下。这时,赵维贤率领大有山村的村民,帮助清军解除了西宁府和大通县的重围。赵维贤也因为“保西宁府城解围及克复大通县城出力……”而被提拔为训导(古代官职名)。也许,这就是大有山村村民崇文尚武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留屯西宁的将士后裔,大有山村村民传承和崇尚武术,是历史的传承,也是现实的要求。

到了20世纪前半叶,大有山村更是出了一名远近驰名的“武林高手”,名叫赵成章,他也是赵洪彪老人的其中一位师傅。赵洪彪老人回忆,其师赵成章自幼酷爱武术,从小便在其父那里习武。后来,他又拜甘肃秦川人(今甘肃省天水市)董世璋为师(又名董货郎),潜心修习武术。因为他生性聪明,悟性又高,再加上有名师指导,很快武艺精进,刀、枪、剑、棍、拳术套路样样精通。

“师傅赵成章继承了大有山村古有传承的武术,又拜名师学艺,再加上在武术切磋中的取长补短和自己的领悟,逐渐成为了大有山村传统武术的代表性人物。当时,他的武术冠盖西宁、誉满河湟。”赵洪彪老人说。

赵成章不仅武术高强,武德亦高尚。他从不私藏其武功,而是乐意教授给别人。其间,他收徒传艺,在大有山村大兴武艺之风,随着学武的人越来越多,大有山传统武术的名声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响。

后来,在赵成章和其弟子的影响下,大有山村广邀青海武术界友人,连续举办了数届武术邀请赛。2007年,大有山村被青海省体育局授予了全省第一个“青海民间传统武术运动之乡”的称号,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也被列入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赵洪彪的武术情结

1943年,赵洪彪出生于大有山村。他的父亲赵成财曾学过单鞭,被村民称为“单鞭王”。受村里习武风尚和父亲影响,赵洪彪自小也喜欢武术。

在学习中华传统武术的道路上,赵洪彪历经坎坷。他初时跟着父亲学习单鞭,后拜赵成章的儿子赵玉林为师,学到了小洪拳、进山棍、白虎单鞭三套拳路。

24岁那年,赵洪彪又拜水滩村拳师杨生蔚为师,跟他学习八虎单鞭、青龙条子、九环锤等传统武术。水滩村和大有山村之间隔着一条山沟,看着近,走着远。为了学到精湛的武艺,赵洪彪每天要走四五个小时,才能到杨生蔚师傅家。但他从未说过苦、喊过累。一年后,赵洪彪学有小成,在河湟武术界有了一定的声誉。

在赵洪彪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传统武术的时候,老拳师赵成章一直在默默关注着他。后来,赵成章被赵洪彪不怕山高路远、坚持学习武术的恒心所感动,决定破格收他为徒。对赵洪彪来说,能拜武术名师赵成章为师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

在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后,赵洪彪正式成为了赵成章的弟子,跟随他系统地学习大有山传统武术。“我在赵成章师傅那里学会的第一课就是学武先学德,武德不好的人即使功夫再好也没有用。”赵洪彪老人说。之后的六年时间,赵洪彪跟随赵成章,学会了百余种拳术的习练技巧。

赵洪彪老人回忆,当时他一有时间就会去找赵成章师傅学习武术,有时他忙,赵成章师傅也会主动来找他。有一次,两人切磋棍法时,赵成章对他说:“你尽管来打我!”当时的赵洪彪年轻气盛,心想我即便打不到你,你也休想打到我。谁知一交手,不过数招之内,赵洪彪手中的棍便被赵成章击落在地,并笑着说:“这就是棍法的奥妙!”赵洪彪怔愣许久后才回过神来,明白这是赵成章师傅在教育他,让他戒骄戒躁。这件事也让他明白了中华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要想融会贯通,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赵洪彪老人家中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他六十余年学习武术的成果。一块金灿灿的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很多参加全国各地武术大赛的获奖证书及奖牌,还有两本厚实的著作——《青海大有山传统(非遗)武术》和《青海拳械录》。《青海大有山传统(非遗)武术》记述了大有山传统武术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情况。《青海拳械录》中赵洪彪以手书的方式记录和整理了赵成章、杨生蔚等人传授给他的武术口诀和习武技巧,还有他六十多年习武的心得体会。

平拳击法付寸劲,手法脚法齐运行。

转身腿法背脚蹬,里外踏腿紧随跟。

立体身法前挺胸,脚扫下盘蹲似鼎。

猛跃身法燕入云,武术脚法必记清。

这是赵洪彪所记录武术拳谱中的其中一段,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秘笈”。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后可能似懂非懂,但对于习武之人来说,这些秘籍就是宝藏,是传承大有山传统武术的珍贵资料。

“将它们记录下来,并传授给后来习武之人,是我的一个心愿。”赵洪彪说。

大有山传统武术的传承之路

从屯军河湟练习武术,到董世璋传承少林武功,至赵成章修习和弘扬武术,再到如今赵洪彪等人的传承和弘扬。二百多年来,大有山传统武术形成了其鲜明的特点。

青海省非遗保护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滕晓天在著作中记述,有武术专业人士考察,全国武术拳种的种类有一百多种,大有山现存拳种就有近百种。这些拳种有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是传统的少林武术。有的与全国武术相通,是拳师赵成章广交武林高手,逐渐感悟和传承而来。有的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是大有山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自创的武功。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有山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使得这些传统的武术被完整、系统地保留了下来。

过去,大有山村民习武大多是为了强身自卫,免受欺凌。据说,大有山学武之风极盛时,村里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在习武。但是如今,社会安定祥和,村里习武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大有山传统武术面临着传承难的困境。这也是赵洪彪老人最担心的事情,他不想先辈传承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武术后继无人。

“我有一个夙愿,就是将大有山传统武术传承和弘扬下去。”赵洪彪老人说。他也确如自己所说,秉承前辈和师傅们的教诲,在传承和弘扬大有山传统武术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多年来,他无偿收徒百余人,他们有的是大有山附近的村民或学生,有的来自海东市,还有从四川、山东、山西等地慕名而来的人。其中不少弟子如今已学有所成,将大有山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为了弘扬大有山传统武术,赵洪彪还曾多次自筹资金,在大有山村举办传统武术邀请赛,并组织村内拳师参加全国各地的民间传统武术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年事渐高,如今赵洪彪的拳法可能不再虎虎生风,棍法不那么行云流水,但赵洪彪依然尽己所能地指导着徒弟们的武术技巧,为传承和弘扬大有山传统武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湟中区武术协会也经常组织大有山武术交流会,邀请省内外武术团体到大有山村,希望让大有山武术文化流传得更广、更远。

从十岁到八十一岁,可以说赵洪彪的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中华传统武术。在他看来,能够为之坚持一辈子,能和自己痴迷的武术相伴一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