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做强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业

——经济新观察⑦

杨燕玲

今年一季度,青海旅游人数及总收入快速增长,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797.8万人次,同比增长31.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8.7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73.0亿元,增长30.9%,增速提高15.8个百分点。更惊喜的是,“五一”假期,全省接待游客31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和13.8%,分别是2019年的1.76倍和1.2倍。

近年来,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富集的生态资源为媒介,青海在各大短视频平台频频“出圈”,更多美景被人们知晓,更多好物走出青海、走向世界,而一系列类型丰富的文旅活动,让无数来青海旅游的人们深度体验到了青海的迷人魅力。除了耳熟能详的青海湖,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岗什卡雪峰、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卓尔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胡杨林、昆仑山大峡谷、大柴旦翡翠湖、乌素特雅丹地质公园、艾肯泉、火星小镇;海东市的平安驿·河湟民俗体验地、乐都卯寨、民和禹王峡、互助北龙山、循化撒拉尔故里等等,都是很多省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热门旅游地。

随着国内游的持续升温,这些优质旅游资源带来的收益也十分可观。从青海今年一季度的旅游统计数据和火爆的“五一”小长假来看,相信2024年各市州的旅游收入会有新的突破。旅游一业兴,市场百业旺。旅游业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其实是综合带动性很强的产业,不仅可以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还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更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如何把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业进一步做优做强,打造更具魅力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而为地区生产总值作更大贡献?可能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毋庸置疑的是,青海在对外宣传推介方面做得越来越好,纷至沓来的游客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也发现,很多景区缺少产品打造,部分优质的旅游资源尽管已开发经营多年,可因缺乏创新升级,远远没有激发出应有的经济潜力;一些景区虽然有多种多样文旅活动的加持,但因相关从业者的观念和视野还不够新颖和开阔,部分旅游资源仍然存在发展滞后问题。

旅游业是“幸福产业”“富民产业”“全能产业”。青海具备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我们要着眼“特色”,紧紧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布局与开发,加强与其他发达省市、企业投资战略伙伴合作,提档升级核心品牌,构建以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为主要载体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持续发掘县域文旅资源,打造一些极致性价比的网红潜力景区,使之成为重要引爆点、新的增长极;延展旅游产业链条,创新文旅业态,促进文旅与百业百态相融合,培育体育旅游、研学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到带动区域发展,实现多产融合发展,持续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让这片神奇土地以更加美丽迷人、开放包容的崭新姿态,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当前旅游业正从高速发展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高质量发展要求来看,旅游服务质量仍然任重道远,还要不断完善规范旅游服务质量的法律规范体系,让游客游得放心舒心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