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赋能青海生态“高颜值” 向经济“高价值”转化

黄跞昀 殷春兰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破解青海生态资源转化的堵点、难点、痛点,就需要引进数字技术,为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数字化和绿色化相碰撞产生“1+1>2”的叠加效应。

打通堵点,助力青海生态资源开发

青海经济底子薄、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气候恶劣、位置深处内陆……地处青海高原,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是远远超出大多数地区的。在面临如此艰巨的任务和挑战的情况下,青海需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以应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探索数字技术助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路径。

一是依靠数字技术开展生态监测。在获取物联感知体系的实时数据方面,依托物联感知平台的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针对局部环境污染问题,监测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推动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全覆盖,助力提升青海环境治理能力。健全和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供更加精确、全面、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获取能力。在完善多部门联合应急处理机制方面,充分融合现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气象等调查监测体系,实现污染事件的及时立案、任务派发、处理反馈的闭环处理。

二是依靠数字技术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实施国家公园建设科技专项,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平台和基地,加强优质牧草良种基地建设,推进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综合研究站建设,开展生态草牧业及退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功能提升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实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专项,围绕生态保育、径流变化、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及高效节水滴灌等重点技术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三是依靠数字技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将5G、AI、遥感技术等数字技术运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通过构建高效多组织协同的扁平化监测预警机制,打造全面感知、反应灵敏的监测预警平台。围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支撑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柴达木、河湟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研发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模式,探索典型脆弱生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解决难点,促进青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要将青海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就需要解决技术困境,实现“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在当前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通过信息化实现生态产品量化表达。采取信息化监测手段,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实现生态产品的实物定量化表达、价值定量化表达、在空间上的表达等。摸清青海各类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等底数,盘清资产,建立青海省生态产品信息基础数据库,开发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研究制定青海省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建包括草原、湿地、水等主要自然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其评估管理系统,推进“一张图”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绘制“生态产品价值地图”。

二是通过智能化实现生态产品动态评估。构建具有青藏高原区域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开展省、市(州)、县三级生态产品总值评价和国家公园、青海湖流域等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依靠数字技术开展以行政区为单元的生态产品总值(GEP)精准计算。在此基础上逐步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动GEP核算结果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国土空间管控、环境治理评估、资源要素配置等领域应用,提高政府决策效能。通过智能化解决生态产品动态评估和“一张图”管理问题,从而实现生态产品的智能化核算和管理。

三是数字化定量评估结果需要市场培育。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将青海自然资源资产数字化的定量评估结果导入进行市场培育,综合考虑生态产品商品属性、生态保护与产品开发成本、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等因素,形成“评估-定价-交易”三位一体价值动态评估和价格形成机制。政府、投资企业、保险公司多方可依据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测算出生态资源总价值作为参考,尝试建立多元商业化经营模式。

消除痛点,推动青海“三生空间”智能规划

青海约九成国土被划定为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这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艰巨而复杂的挑战,应该如何找准生态经济发展定位?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因此,要以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空间为核心,科学规划布局,实现良性循环转型,最大程度地推进青海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数字技术是驱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引擎,将数字技术引入可以助力青海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一是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进一步提高信息采集、分析评价、模拟预测、决策管理等精准性和高效性,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精准监测和动态管理青海各类生态系统,实现更有效的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利用。二是建设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通过智能化的规划和管理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实现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如在智慧城市规划与绿色基础设施方面,提高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支持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生活方面,运用数字技术优化青海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度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碳排放,推动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三是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探索建设和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探索数字技术助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青海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大机遇。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数字化与绿色化双向奔赴,必定能为青海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生态富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