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从实抓整改 不折不扣强落实

——访海西州乌兰县委书记蒋冬梅

本报记者 王 臻

今年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坚决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坚持较真碰硬抓整改,注重举一反三抓整改,层层传导压力抓整改,以更强担当推动问题全面整改见到实效,以问题有效整改推动工作有力提升,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海西州乌兰县委书记蒋冬梅。

记者:请您结合实际谈谈面对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这份政治“答卷”,乌兰县在深入查摆问题,扎实开展整改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蒋冬梅:乌兰县严格按照省委提出的“一书一单一承诺”整改工作要求,迅速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九个专项组深入一线、靠前蹲守,全程压实整改责任,严格实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报告、一月一通报制度,全程掌握整改进展,按照问题整改“下延一级”管理责任要求,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全力确保问题清仓、整改见效。主动认领国家、省级、州级考核评估和自查24个方面41条问题,制定了145条整改措施,截至目前,22个方面39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

记者:整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经验?

蒋冬梅:我们重点从强化政策保障、促进“两个收入”、狠抓项目建设、培育乡村产业等方面入手,有力有效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一是夯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个基础底线,坚持全覆盖排查、“一码通”申报、经常性入户,动态精准掌握监测对象,甄别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好针对性帮扶措施,执行好监测帮扶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整改工作启动以来,采取了大病救助、临时救助、低保兜底、提供就业岗位等措施,目前15户43人监测对象收入稳定。

二是做实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依托优势资源,注入衔接资金,探索推行“五联五共”农牧民创收新路径,以强村带弱村、以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增收,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共富联结机制,着力提高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比重,助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谋划符合各村实际的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项目30个,认定9家帮扶车间,发放奖补资金50万元,带动44名脱贫人口年人均增收2000元。

三是落实项目建设这个重点要求,对2021年、2022年利用财政衔接资金实施的产业项目开展“回头看”,有效杜绝了“未批先建”“以拨代支”等问题发生。截至目前,财政衔接资金下达我县10470万元,实施项目47个,开工率100%、资金安排率100%,22个项目已完工,力争资金支出率达到序时进度。

四是抓实产业培育这一关键手段,按照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借力茶卡旅游发展复苏态势,做好家庭宾馆等关联产业文章,强化民宿行业等次评定及市场规范,着力推动旅游民宿行业特色化、精品化、集群化发展。今年到目前为止,茶卡两个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17.8万人次,茶卡274家家庭宾馆接待游客23万余人次,增收1600余万元,带动就业410人,脱贫户家庭宾馆及民宿户均增收6万元。

记者:请您谈谈下一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路和打算。

蒋冬梅: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工作责任,注重把问题整改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防返贫动态监测、群众增收、项目建设、资金支出等重点任务,全力开展好“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推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步推进。注重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采取动态管理、台账推进、挂账销号方式逐项逐条推进问题整改及“回头看”。注重把整改实效体现在建章立制上,通过问题整改着重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和救助、脱贫群众稳就业、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可持续发展产业帮扶等机制,努力构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