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 绘就美丽“村居图”

▲人居环境整治后干净美丽的贺塘村。 通讯员 韩兴旺 摄

本报记者 罗珺 通讯员 循组 韩兴旺

夏日傍晚,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乡政府所在地一路西行,便来到了贺塘村。

行走在贺塘村宽阔平坦的乡间小路上,改造后的农房白墙黑瓦,鳞次栉比的秀丽院落,环境优美的村容村貌,相互映衬,十分美丽。近年来,贺塘村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内外兼修、夯基固本,先后多次被评为县乡两级环境整治先进村。

“我现在可忙了,每周都要去参加村里的环境整治活动,之前我还是个‘懒媳妇’哩,现在可不一样喽!我们村子也是全乡环境卫生搞得最好的。”脱贫户马如格牙自豪满满地说。

马如格牙是50年前嫁到这里的,几十年来,她亲眼见证了小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是羊圈、厕所、大鸡架,臭气熏天;现在是院墙、路灯、格桑花,美景如画。”老人细数着村容村貌的变化,感慨而欣慰。

两年前,听说县政府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她兴奋极了。“我喜欢鸡冠花,到时候门口都种上。”由于村庄道路不够宽,她自愿将自家的院子向里退让了2.23米,邻居纷纷效仿,没费“一兵一卒”,贺塘村的道路规划完毕。

“没修路之前,孩子从县里回来,就得把车停在村口,特别不方便。”和马如格牙有同感的,还有她的邻居马虎清,“一到秋收时节往回运粮,到了村里家家都得用拖拉机拽,这村里的道路除了坑就是洼,大家可是花了不少‘冤枉油’。现在好了,儿子回来,小车停在家门口,太方便了。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咱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在马虎清心里,干净整洁的道路就是幸福生活的标志之一。

小时候因为营养不足、生活环境差等原因,马虎清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年近50岁的他,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瘦弱。作为村里的脱贫户,他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申请生态保洁员岗位,加入村里的保洁小分队,每周参加村里的环境整治活动,曾经用于谋生的拖拉机也成为了村里环境打扫必不可少的工具,他的生活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

建设美丽乡村,好的生态环境是前提,但根本上还是要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近几年,贺塘村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民生民心工程。投入资金5.63万元,修缮农田渠道436米,切实解决农田灌溉难问题;实施厕所革命27户,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弱项;拆除非法侵占河道的违法建筑,保护道帏河岸美丽的自然生态;投入资金11万元,修建钢制围栏1000米,种植油松800棵,改善村内生产生活环境,保护林地生态环境……

桩桩件件的务实举措,让贺塘村人居环境好了、村容村貌美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自发性不断高涨。老百姓自觉形成“百家净”,自发实行门前“三包”,院里院外卫生自家搞。如今“人人爱护环境、家家干干净净”在贺塘村已蔚然成风。

贺塘村的转变只是道帏乡全域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道帏乡持续抓好农村“六清理”,清理主街道、清除排水沟、清扫道路、清理小广告、清理柴草堆、清理垃圾堆,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引导培育群众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以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典型评选活动为契机,号召群众主动带头清理自家房前屋后生活垃圾、柴火堆等,做到自家门口干净整洁,自觉当好“保洁员”“管理员”,凝聚人居环境整治强大合力。

截至目前,道帏乡已开展全域整治9次,出动干部群众共计464人,清运垃圾11吨,全乡交通公路、河道、林区视线范围内基本做到了无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