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夜经济”,还需增加有效供给

谭 梅

打卡特色景观、品美食、拍美照、赏夜景……进入7月后,西宁市的特色美食节吸引众多游客,成为青海文旅人气提升、消费动能复苏的生动缩影。

夜间经济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发展夜间经济,不仅能更好释放消费潜力,对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创造就业等也有积极意义。有报告指出,我国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在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方面,夜间消费至少是白天消费的3倍。眼下,正值青海各地旅游旺季,通过夜间经济激发消费潜力,正当其时。

从西宁市唐道637、力盟商业步行街、新千观光夜市,到黄南、海西、海东等地特色景点、古城、必打卡的街区,青海各地纷纷把发展夜间经济作为聚拢人气、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夜间经济发展呈现载体不断扩大、业态不断丰富、潜力不断释放的喜人态势。但是,纵览全省各地,许多地方的夜间经济形态大多以餐饮、购物为主,还不能有效满足不断升级、日益多样化的大众消费需求,探索更多符合当地特点的新业态是当务之急。

“千篇一律”很难突围,“各具特色”才能蹚出新路。笔者认为,激发夜间经济消费潜力,一定要增加有效供给。要不断丰富夜间经济业态模式,发挥本地特色,增添更多人文、历史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同时,还应考虑到,让夜间经济“火起来”“热起来”,不仅是一道经济课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

怎样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同质化、低水平建设?如何完善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噪声控制、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水平?怎么加强对夜间经营场所的监管,保障食品安全、提升环保水平……只有下足绣花功,努力突出地方特有特色、用心改善用户体验,才能进一步点亮夜间经济,打造一批“本地人常去、外地游客必去”的打卡地,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