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理论特刊 PDF 上一版

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养老模式 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黄 敏 刘 欢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重度老龄化社会正在逼近。逐步加快的老龄化进程,对传统养老模式和养老保险制度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亿万百姓福祉。

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传统养老模式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大了社会养老需求,在这一现状下,政府难以独自承担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无论是社会保障基金还是原有的公办养老资源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尽管民间资本的注入使得养老市场发展出了多种适合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但这些养老模式大多还处于未成熟阶段,难以满足庞大的养老市场需求与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需求,造成了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养老服务与养老模式间的矛盾加剧,具体体现为:养老机构数量、设备不足;“以房养老”“医养结合”等新型养老模式缺乏健全的政策法规扶持,难以成为多数老人的养老选择;养老机构供不应求,但机构收费标准、服务质量高低不一,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大量的养老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等等。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动摇家庭养老模式的主导地位。随着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其产业链逐渐形成,可提供更加优质、专业、规范、全面的服务,养老模式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在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大家庭结构趋向小型核心化,“4+2+1”的家庭结构使年轻人需要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但年轻人同时也面临着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财力、精力也有限,家庭提供给每个老人的养老服务受限,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发展受到政府的支持和老年人的欢迎,旅游养老、搭伴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模式选择,以满足新世纪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受到人口老龄化的长期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51年到1984年,我国采用的是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个人不缴费,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前的工资水平相关联,企业与机关各成系统。其中,1966年到1978年变成了企业保险,形成了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84年起,全国开始试点并且全面推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该统筹摆脱了“单位保险”的束缚,并且要求“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在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形成了“三支柱”养老保险体制。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但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抚养比下降、养老金支付刚性增长,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给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带来挑战。一是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巨大压力。人口老龄化导致退休人数日益增加,劳动力持续减少,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数也逐年降低,而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养老金的支付年限也随之延长,养老金支出将迅速增加,长期下来必然会导致较大的养老金缺口。二是使得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增加。人的身体状况在自然的生命周期下必然是逐渐衰退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通常不如年轻人,因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医疗消费将大幅增加,形成巨大的医保支出压力。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养老保障发展还面临四重难题: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实现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统筹水平和统筹层次不高;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压力较大;养老保障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养老保障发展相对滞后,城乡间、地区间、不同群体间的保障待遇差距大,存在一定的公平性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我国一直在积极探索应对方案。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积极有效地保障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维护了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时期的社会稳定;二是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完成制度转型;三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四是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企事业单位社会事务负担减轻;五是统筹层次逐步提高,基金调剂能力显著增强;六是适时出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方便了人员流动;七是历史遗留问题逐步解决,促进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突出的亮点是中国特色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形成,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改革道路,即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二是由传统保障制度向社会化的责任分担制度转变,改变了依靠政府和单位的传统保障观念,引入政府、单位和个人分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三是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中国特色养老保险制度。四是适时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一直在努力

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现象。为了防止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应该提早应对,认真思考,实施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减缓此影响。

其一,合理引导预期。国家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长期少子老龄化的人口现实,在人口问题的应对中,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与个人的责权,适度引导群众降低对政府与社会的福利预期,鼓励回归个人与家庭。其二,采取综合措施促使生育率回升。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包含家庭税费减免、住房制度改革、家庭政策支持与女性权益保障、教育制度改革在内的多元生育激励措施,促使生育率回升。其三,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养老保险收入,相应减少养老保险支出,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持续支付能力;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其四,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养老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关注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与区域差距;维持适度的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养老保障金支付体系。其五,推行智慧养老。智慧养老通过改变信息交流传递方式,能够提供可视化的分析和多方位的决策管理,可在技术层面实现数据驱动管理,在服务层面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在组织层面实现智慧可视决策。其六,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聚焦老年人不同养老阶段的实际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发挥个人、家庭、市场、社会、政府之合力,探索建立以“自我养老服务为基础、家庭养老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服务为补充、政府养老服务为兜底”的分工明确、多元互补的养老服务体系。

当前,全球社会步入老龄化已不可逆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人口老龄化在我国发展迅速且人口基数庞大,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改善,养老保障体系将会更加健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的挑战。

(作者黄敏系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博士,讲师;刘欢系河北金融学院保险与财政学院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