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方能行稳致远

本报记者 芈 峤

盐以“百味之祖、食肴之将”被人们所熟知。而盐的制作与使用起源于中国,汉字盐,本意就是在器皿中煮卤。千年来,从海水蒸煮,井盐挖掘,再到湖盐的直接取用,中国盐的历史绝对担得起悠久二字。

在中国谈论盐,不得不提及青海。青海食盐储量丰富,可供14亿中国人食用1000年,同时,纯天然、无污染、生产工序少、口感好等优势让其在全球市场极具竞争力。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下,青海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青海盐湖产业实现“多点开花”,发展触角已延伸至盐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旅游等多领域。

自动化洗盐机、自动流转带、全自动打包机……走进西部矿业集团青海盐业公司茶卡制盐分公司生产车间,看着眼前的数字大屏、传送皮带、无人叉车,心中顿生“高大上”三个字。站在参观廊道,看着雪白的食盐穿梭于各个生产节点,最终通过机械臂和无人叉车“各就各位”,这一气呵成的操作,让人直呼过瘾。

难以想象,这个1950年建厂的盐业“老大哥”,在数字化、智能化大潮中,依旧生机勃勃。

这一切的发生,是企业经营者的思维之变引领生产之变。数字化、智能化对企业来说,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控制了产品质量,而且对原材料、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进行了智能化再造,为企业高效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现代社会,智能制造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面对智能制造的大潮,青海盐业公司主动布局数字化,一方面是国家及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青海作为内陆省份,企业发展扬长避短的一次主动选择。

众所周知,青海的盐湖资源主要分布在内陆柴达木盆地,这片区域多为茫茫戈壁,在此布局产业、修建厂房,招工是最大的难题。很多企业反映,在这里不仅招工难,而且找到熟练地技术高工更加不易。

目前,自动化的生产线,全机械的运作,不仅恒定了生产规格、生产标准,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减少了人员招聘、培训的成本,12小时两班倒的生产时限,变成了24小时,全天候生产。广阔的戈壁盐滩,让自动化厂房的建设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数字化的推动下,难点变成了亮点、缺点变成了优点,在青海打造智能制造真正实现了扬长避短。

今天,青海食盐企业主动革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以“数”为“术”,全方位实现数字赋能,提供高品质食盐,做强优势产业,走在了全国食盐加工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