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上)

——莫如志草书引发的深度与广度的思考

莫如志书法作品。

□李积霖

欣赏是悟道的过程,悟,是自身的、内心的,不与外人相干。悟,一个竖心旁加吾字,意思是要想有我、必须有心,有我无心不行。那么如何有我,只能修身。书法无疑是修身理性,提升生命境界的最好方式。《大学》中的“心正”“意诚”“格物致知”就是这个意思。宗白华先生曾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一文中说:“中国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书法本身所具有的表意性特征是书法艺术审美内涵的至关重要的特点之一,而在表意抒情这一具体要求下,每一位书家所展现给观者的则是各不相同的风格与情态。探寻一位书法大家书风演变的轨迹或是创作状态,可以启发我们在这一艺术领域里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思考。今天笔者不妨让大家领略一下青海已故书法大家莫如志先生的风范。

莫如志(1908年-1995年),字能容,号牧牛翁,青海省湟中县人,他是享有盛誉的青海书坛三老之一。1983年开始,他的书画作品多次获奖、收藏、刊登,1989年获全国、全省老有所为精英奖,去北京参加颁奖大会,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莫如志儿时读私塾,后入西宁道尹黎丹办的无我学堂学习,六年的时间,莫如志在书法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随后遍临诸帖,开阔视野,这也为他以后书法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莫如志一边务农种田,一边临池不辍研究书法。当时青海书坛已兴起了向“二王”回归的以继承传统为主的复古主义潮流,李海观等人固然是力倡回归之风的领袖人物,但有一个人同样不能忽视,那就是莫如志。莫如志书法传统特征鲜明、古雅遒拙、独具个性。他除了醉心于《金刚经》体外,书法涉猎的面也非常广泛。他潜心研究魏碑《张猛龙碑》《爨宝子碑》《龙门二十品》《天发神谶》等碑帖,直至先秦金文、石鼓、汉魏六朝的竹简、摩崖碑碣,会心于前人书家妙笔,且揣摩反复咀嚼,达到了相当火候。草书方面他深得于右任真髓,点画灵动,神采飞扬,星光闪烁,有大家气象。运笔或蕴藉含蓄,翁郁朦胧,元气淋漓,冥渺难寻,幽深莫测,尤其在表现晋人的韵感方面不输当时全国一流大家。莫如志书法笔法苍茫古朴,真力弥漫,横斜向取势,强调书法意象之美,讲究因象而得意,因意而成象。意与象混而成书,浅识书者,得其象,不解其意;深识书者,得其意而意其象。我以为莫如志的草书真正开启了于草的动力内核,于右任之后很少有人真正企及于草的真谛而且有所发展。莫如志的草书用笔藏巧于拙而不拘于墨,于清爽峻朗中得生辣之趣。旋律是那么的自然,了无挂碍。各种笔势与古今草书家拉开了距离,莫如志是真正体悟到书法的境界和旋律的书家。

下面笔者就莫如志书法艺术成就做具体分析,他的楷书学习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颜家庙碑》,隶书学习《曹全碑》《石门颂》《石门铭》等,草书学习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篆书学习钟鼎文外,还学习了我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甲骨文。1942年,于右任先生曾到青海,莫如志有幸得其指点,亲眼所见于右任先生写“天地正气歌”和其他作品的用笔方法、结构、取势、整篇章法等。自此以后便倾心于草书,主攻于草。莫如志尤其痴迷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千字文》《正气歌》 诸帖。最后他以泰山《金刚经》体在青海书法界独树一帜、声名鹊起,更擅于右任标准草书体且皆自出新意,呈现出朴素、平淡、自在、天真的艺术特点,堪称一绝。令人遗憾的是,莫如志书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少为世人所知,因为他不去迎合庸众世俗的审美,挺然于一切潮流宗派之外,有着回绝尘世的超脱意识,以圆融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的一切,陶然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令人钦佩。

从他留下的大量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来看,他的书法没有刻意雕饰,用笔圆融,藏起藏收,全然不见棱角,艺术表达形式十分含蓄。莫如志先生的书法总体来说,风格为朴拙圆满,浑然天成,有着充满意蕴的书卷气息,每个字蕴藉有味,具有含蓄美,追求平淡、恬静、冲逸之致的特点。但是很多书家及藏家都认为莫如志最精通的书体是泰山金刚体,莫如志自己也认为泰山《金刚经》体是他的代表书风和巅峰之作。如果从他书法完整的体系来考量,我个人以为他的草书更堪称一代大家。泰山《金刚经》体吸收篆书笔法后形成的疏朗俊美的字体,圆笔回峰,浓墨重笔,沉稳凝重,意态奇逸,在点画的曲与直、含与露、敛与放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也形成了自己刚柔相济、藏露结合、奇险宽博、遒劲雄强、圆融灵动、气势磅礴的风格。细品每个字似游龙摆动,开张捭阖间,气势豪迈夺人。这种字体确实很有新意,也堪称绝。莫如志的泰山《金刚经》体由于特殊的用笔和结字,造成用笔过于抖动、逼迫、程式、收束,他的用线与擅用顿挫笔法的碑书大家于右任、赵之谦不同,中间起伏太过于程式,比如说写一根线,他的用笔不仅注力于起收两端,起笔顿,收笔顿,中间有时候也笔顿,很多地方缩线变点,线似乎追求屋漏痕的感觉,乍一看与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的用笔节奏有些类似,实质则是完全不同。这样的用笔是很有特点,但由于笔法运用的有些过于偏执、抖动和程式,也就使其线条显得“肉”感、“墨”气过重,有“呆板”“平均”之弊。值得欣喜的是他的笔势很圆润厚重,比一般碑学书法家要内敛静气许多。

莫如志平日习字有一特点,即善于对由风雨年月侵蚀的斑驳字迹予以还原。这应该与莫如志曾被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舒博健壮、浑穆宽阔的气势所震撼有关。这一方面体现了他认真求实的书学态度和对既往书迹完整性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或许是在有意矫正碑刻的积习。如果我们看过魏碑或者汉代书法拓片再来欣赏莫如志的泰山《金刚经》体书法当别有一番滋味,他的这种字体很接近古人摩崖碑刻中的字形,而且还书写岀了一种朴拙感。我们看到他写的《泰山金刚经》体书法笔画有些夸张,造型比较奇特,但莫如志也很注重古人的书法气韵,也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对书法的审美,给人的感受是富有个性和阳刚之美的书法风格。可是这样的书法和于右任、赵之谦的碑书相比起来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但莫如志精于书法的意,也精于书法的象。有段时间,莫如志时常临毛泽东的书法、诗词。因此,莫如志的书法也吸收了毛主席的欹侧式用笔方法。我们说结字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左低右高型,一是左高右低型,这两种结构也带动了线条走向了多维方向,再加上字体的左右倾斜,动感、旋律都被带出来了。莫如志左低右高型结字与泛常结构不同,字形的左低右高是一方面,高妙处在于整个字中的所有横线条也呈现出左低右高之势,给欣赏者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失重感、奇逸跌宕态,正是这种字形与线使莫如志的草书笔势比很多书家多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维度,整幅字气脉产生了摆动、回旋的特征,而且每行字都断连自然,妙趣横生,字字珠玑,仪态闲雅静穆,神态天真烂漫美不胜收。欣赏这样的作品会感受到东方独有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