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至, 天地一夜之间白头

本报记者 李庆玲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唐·元稹

午后出门散步,行至公园草木枯黄的一条小径时,头顶忽然迎来一击,“咚”的一下,不疼但也不容忽视。待硬物滚落到地上慢慢停住,仔细一瞧,原来一枚熟透的沙枣,鹌鹑蛋大小。

哑然一笑之际,不免开始感叹指缝太宽,光阴太瘦,时光之河如水流。悲秋的风一起,大地就灰蒙一片。天空好像比寒露时更远了些,曾经浓郁均匀的湛蓝被稀释了般,透出些清白色来。

是这样的,时至晚秋,万物确实都透出一层迷蒙的清白。霜冷长河,岁月倏忽,天地一夜之间白头,我们迎来霜降。

公历每年10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随着霜降的到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区进入“千树扫作一番黄”的晚秋,千里沃野上因为白霜的出现而一片银白,冰晶熠熠闪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大自然万紫千红的画卷里,漫天的霜色像是一件薄衣,悄悄地披在了大地身上,一叶知霜降,一雨感深秋。

秋寒越是清冷,秋色便越是热烈。法国的阿尔贝·加缪说“秋是第二个春,此时,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朵鲜花。”迎接霜降节气,我们倍加珍待晚秋的最后一次回眸。

枫林醉晓霜,木与叶轻声道别。以湛蓝的天空为背景板,大自然的调色盘在此时被打翻,那些棕红色的、深绿色的、金黄色的,那些椭圆的、心形的、不规则形状的叶,随着一阵秋风摇曳生姿,倾情一舞,献礼深秋。

街头巷尾、林间小道铺满了落叶,轻轻走过,“嘎吱嘎吱”的声响,像在与大地窃窃私语。那一刻,人们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是“复得返自然”的畅快,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零摄氏度时,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就变成了霜花或者冰针。深秋时节,天地给大自然点“颜色”看看,但殊不知,霜降其实是一场淬炼。

俗话说“霜降百草枯”,霜一打,所有的菜就都“歇菜”了。但枫林只有历经风霜,才能红得火热,果实只有挨过寒夜,才能更甜,人们常常念叨,打了霜的菜和果才更好吃。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一看见这几个字,浓烈的肃杀之气使得人们的心情不可避免地走向陈郁。深秋时节,兽类捕猎为越冬准备食物,食用之前,要把“战利品”陈列一番。在古人看来,这是它们心有敬畏、心存感恩的虔诚祭祀。

最典型的晚秋之色莫过于霜降二候“草木黄落”,木叶飘零,飒飒风干,天地有一种一律“格杀勿论”的感觉,冬天已近在咫尺。

霜降三候“蛰虫咸俯”,“俯”是低头,是说蜇虫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霜降至,冬季的脚步也在最后一缕秋风和一抹残阳中渐行渐近,天气是真正冷了。

古语有谚“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霜降时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流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增大,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挥手作别秋天,我们回忆起从初秋到深秋的一分一厘,不禁想起老舍笔下济南的秋天:“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中古老城,带着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